[实用新型]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8332.9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8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勇;于飞;左红兵;张荣营;董金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 采区 巷道 布置 结构 | ||
(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属于矿井采区布置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我国煤炭资源按煤层厚度分,厚煤层占44.8%,所占比例较大,且分布广泛。厚煤层产量也占煤炭总产量的40%以上,开采厚煤层的矿井更是占全国生产矿井总数的66.4%,而且主要是大中型矿井。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对厚煤层开采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如何把厚煤层的储量优势直接转化为产量和效益优势已成为煤炭行业努力的方向。
对于厚度超过15m的缓倾斜巨厚煤层,难以采用一次采全厚放顶煤实现整层开采,通常采用分层综放来实现综放开采工艺。煤层平均厚度为54m的煤层,在国内还不多见。目前国内使用的为错层位分层综放开采巷道布置方式,使用该方式布置上分层必须沿底铺设网片,形成下分层开采时的假顶。使用该方式增加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和生产成本;工作面顺槽需单巷布置满足不了辅助运输要求;顺槽长度大时通风较困难;单产低、效率低。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工作面生产能力大、满足长距离顺槽的辅助运输和通风要求的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包括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煤层根据分层开采厚度每两个或三个分层为一组,每个分组布置一组开拓大巷,每个分层顺槽设有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分层顺槽下端搭接辅助运输大巷、胶带机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
其中:
根据煤层赋存范围、厚度、强度及工作面参数,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分析确定煤层可放性,确定煤层采高及放煤高度,每分层开采厚度为12-14 m,工作面片帮深度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合理确定了大巷的层位及条数,减少了人工铺假顶环节,提高了全员效率、降低了成本;顺槽采用双巷布置满足辅助运输和通风要求,增大顺槽提高了工作面产量提高了上分层煤柱回收率,为同等条件下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大巷层位布置示意图。
图中:1、分层顺槽;2、辅运顺槽;3、回风顺槽;4、辅助运输大巷;5、胶带机运输大巷;6、回风大巷。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巨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结构,包括煤层,所述的煤层根据分层开采厚度每两个或三个分层为一组,每个分组布置一组开拓大巷,每个分层顺槽1设有辅运顺槽2和回风顺槽3,分层顺槽1下端搭接辅助运输大巷4、胶带机运输大巷5和回风大巷6。
实施时,首先根据煤层赋存范围、厚度、强度及工作面参数,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分析确定煤层可放性,煤层采高及放煤高度,每分层开采厚度为12-14 m,工作面片帮深度小;然后根据确定的分层开采厚度对煤层分组,两个或三个分层为一组,每个分组布置一组开拓大巷,采区巷道与开拓大巷直接搭接,各分层顺槽1布置均采用双巷布置,煤柱宽度为30m,分层内采用顺采接续;最后分析煤层直接顶板岩性,具有形成再生顶板的条件,下分层开采时通过调整上下分层顺槽1位置,让上分层区段煤柱位于下分层工作面可放顶端,在下分层放顶时,将上分层区段保护煤柱以顶煤的形式放出,上分层采空区应力集中的性质有利于分层开采时区段煤柱的回收,可以保证区段煤柱的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83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