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3739.0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9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武小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4 | 分类号: | G01B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车身 高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汽车车身高度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对国内空气悬架市场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空气悬架系统都具有车身高度控制装置,空气悬架的车身高度控制装置分为常规高度阀机械控制和电子智能化车身高度控制两大类。对于中国重卡行业而言,电子智能化的车身高度控制装置对于促进智能化空气悬架系统的装备普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电子智能化的车身高度传感器也是智能化空气悬架系统车身高度控制装置的重要硬件基础。采用车身高度控制装置的空气悬架系统不仅可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降低运输货物损坏的风险,同时,依据我国相关公路运输法规,装有空气悬架的车辆可以比常规悬架系统多载10%,可以提高运输者的收益。而且其高度调节功能的实现使乘客上下车或是货物的装载更方便。目前,国际上有类似产品,但其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国内尚无此类产品,我国相关研究尚处于技术摸索阶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准确测定重型卡车车身高度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智能控制系统提供车身高度控制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包括:平衡臂、传感器壳、齿圈、永磁体、霍尔元件、电线接口。
其中,平衡臂一端通过柔性节、连接杆与装配空气悬架的车轴轴管相连,安装后的平衡臂在基准位置时与车身纵梁平行,并且,与车轴轴管的连接杆垂直;平衡臂另一端与传感器壳外侧接触,并且,通过销轴与车身高度传感器的齿圈固定连接;
齿圈位于传感器壳内部并且在霍尔元件感应区内,齿圈布置在平衡臂旋转轴心处,通过销轴与平衡臂固定连接,当平衡臂由于车身高度变化而旋转时,齿圈随之转动;
齿圈具有齿和间隔缺口;
永磁体和霍尔元件位于传感器壳内部,固定安装在与齿圈相对的一侧,并且,通过电线接口与车身高度控制装置中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电脑)连接。
平衡臂能将高度位移转换成旋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高度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当平衡臂由于车身高度变化而旋转时,齿圈随之转动,齿圈的齿和间隔缺口交替通过霍尔元件感应区,使得永磁体穿过霍尔元件的磁力线密度发生变化,因而引起霍尔电压的变化,霍尔元件将输出一个毫伏(mV)级的电压信号,此信号可被车身高度控制装置中的ECU(控制电脑)信号处理模块转换成标准的脉冲电压(方波),从而被ECU(控制电脑)检测出平衡臂转动的速度和角度,并且,依据平衡臂的作用长度,即可测量出导致平衡臂旋转的车身高度变化信息。
本实用新型优势为:以霍尔元件及霍尔反应原理为传感器的核心,能取得千万次以上的超常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2为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沿图1的AA线方向剖视图;
图3为齿圈的齿及间隔缺口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 车身纵梁
2 车轴轴管
3 车身高度传感器
4 连接柔性体
5 连接杆
31 平衡臂
32 传感器壳
33 齿圈
34 永磁体
35 霍尔元件
36 电线接口
37 销轴
331 齿
332间隔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本实用新型,现结合附图描绘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车身高度传感器的一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高度传感器3固定安装在车身纵梁1上,车身高度传感器3的平衡臂31一端通过连接柔性体4、连接杆5与装配空气悬架的车轴轴管2相连,安装后的平衡臂31在基准位置时与车身纵梁1平行,并且,与车轴轴管2的连接杆5垂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高度传感器,包括:平衡臂31、传感器壳32、齿圈33、永磁体34、霍尔元件35、电线接口36。
平衡臂31一端与传感器壳32外侧接触,并且,通过销轴37与齿圈33固定连接。
齿圈33位于传感器壳32内部的霍尔元件感应区,布置在平衡臂31旋转轴心处,通过销轴37与平衡臂31固定连接,当平衡臂由于车身高度变化而旋转时,齿圈随之转动。
如图3所示,齿圈具有齿331和间隔缺口3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3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