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铜电解液净化诱导法脱铜的可调节给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5323.2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4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吕高平;赵荣升;张志国;朱芳宝;唐文忠;孙成明;沈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昌冶炼厂 |
主分类号: | C25C7/06 | 分类号: | C25C7/06;C25C1/12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莫祚平 |
地址: | 24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解液 净化 诱导法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液装置,尤其涉及用于铜电解液净化诱导法脱铜的可调节给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铜电解液净化,采用电解沉积法脱除铜及砷锑铋是一种传统方法,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开发出了多种电沉积脱铜方法,如间断脱铜法、连续脱铜脱砷法(即诱导脱砷法)、控制阴极电势法、周期反向电流电解法、极限电流密度法、旋流电积法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电积除铜后期会产生砷化氢气体恶化生产环境,对传统方法做了工艺上的改进,可以使产生的砷化氢气体极为微少,甚至基本上消除砷化氢气体的析出。目前国内大型电解铜厂应用诱导法净化铜电解液的较多,诱导法脱铜的给液装置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放置在电积槽边的给液器,连接放置在地面的软管分别引到各个电积槽进行给液,以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这种给液装置存在以下几个不足:1、管道多、现场占用空间多,给现场作业人员带来安全隐患;2、各个电积槽通入的给液量不便于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就是问题是现有的诱导脱铜法上应用的给液系统安装不便、占用空间多、给液量不能灵活调节,为此提供一种安全简单、实用方便的用于诱导法脱铜的可调节给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诱导法脱铜的可调节给液装置,它包括给液器、电积槽和给液管道,所述给液管道包括由所述给液器引出的主管道和分别与所述主管道和电积槽相连通的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与所述电积槽连通处依次设有阀门和流量计。
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液器是FRPP管材;主管道和分支管道是FRPP管道。
上述方案中所述阀门是蝶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把传统的若干分别与各个电积槽相连通的软管替换成主管道和分支管道,减少了管道数从而减少了占用空间,避免现场工作人员被管道绊倒,消除安全隐患;给液器、主管道和分支管道采用FRPP材料制成,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卫生无毒,可回收利用;在各个电积槽与分支管道连通处设有流量计和阀门可以精确控制电积槽的进液量,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中,1、给液器,2、电积槽,3、主管道,4、分支管道,5、阀门,6、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给液器1、电积槽2和给液管道,给液管道包括由给液器引出的主管道3和分别与主管道和电积槽相连通的分支管道4,分支管道与电积槽连通处依次设有阀门5和流量计6。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是给液器、给液管道采用FRPP材料,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卫生无毒,可回收利用,具有较优良的抗冲击性和拉伸强度,重量轻,安装维修方便。主管道和分支管道的设计相较于传统的软管节省了管道数量,减少了给液管道的占用空间,而且主管道和分支管道采用FRPP材料使得管道是固定的形体便于整齐摆放。
给液器的形状可以是长方体,其上盖可以打开,进液口在上盖,与高位槽相连通,出液口在长方体下部,当然给液器也可以是其它形状,这根据给液量的大小来确定。
每个给液器通过主管道和若干分支管道与电积槽相连通,电积槽的数量和分支管道的数量一致,给液器和高位槽之间可以相应的设有可调节流量的阀门和流量计,从而可以精确的控制给液器内的给液量。
这样的给液器可以有很多个,每个都对应的通过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与各个电积槽相连通,从而构成了给液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阀门可以是蝶阀或是其它调节阀,可以通过观察流量计的流量来开启或关闭蝶阀来控制流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昌冶炼厂,未经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昌冶炼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5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