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标识腕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6307.5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07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东 |
主分类号: | A61G12/00 | 分类号: | A61G12/00;G09F1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宋玉霞 |
地址: | 2500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标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疗和护理卫生用品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医用标识腕带。
背景技术
目前,各医院大多数都采用为住院患者佩戴医用标识腕带的方法,防止由于识错人而打错针和服错药造成的医护差错及事故。医用标识腕带多为塑料或纸质的,实用简单、佩戴方便,并使用一次性锁定锁扣。按医疗管理的规定:患者住院期间甚至病亡时,患者的标识腕带都不允许随意摘除。
由于患者佩戴标识腕带的时间较长,患者在进行洗漱、洗澡、吃饭等活动以及在使用病房用具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标识腕带弄脏或污染,产生病菌。特别是在治疗传染病的病房,很容易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陪伴、探访者等之间的院内交叉感染。在患者标识腕带的使用过程中,清洁腕带时一般是定期采用消毒喷剂和抗菌剂(如消毒水、清洁剂、清新剂)等擦拭腕带表面,这种消毒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死细菌,但不能分解有机物,杀死后的微生物和细菌尸腐烂变质,又会造成了二次污染。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腕带进行逐人消毒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
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时,由于气候和环境恶劣,对大批量、群体性伤病员的分类和标识最容易发生污染和交叉感染,标识腕带的清洁则成为一大难题,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卫生清洁的医用标识腕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医用标识腕带,在医院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该医用标识腕带有利于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减少了大量护理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用标识腕带,包括腕带本体,腕带本体一端端部设置有固定卡头,腕带本体的另一端上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卡头相配合的固定孔,腕带本体上设有消毒层;在腕带本体设有固定卡头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标识卡袋,该标识卡袋的外周上设有荧光带。
所述消毒层的厚度为0.2~0.5mm。在该厚度范围内医用标识腕带的消毒杀菌容量达到最高峰,消毒效果最好。
所述消毒层为光触媒层。
所述消毒层为纳米二氧化钛层。
所述固定孔的外周设有荧光层,方便患者佩戴医用标识腕带。
所述固定卡头上设有荧光层,方便患者佩戴医用标识腕带。
所述标识卡袋的一侧设置有电子体温计,患者可以将该医用标识腕带放置额头处测量体温。
所述消毒层位于腕带本体的外侧。
所述腕带本体的内外侧均设有消毒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标识腕带在腕带本体上设有消毒层,该消毒层抑菌作用广谱;时间持久;适用性强;完全无害;自清洁;方便临床使用,在腕带本体上设置消毒层,使得医用标识腕带不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其自身则具备消毒的功效,能始终保持清洁,有利于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同时减去了大量临床护理清洗腕带的工作量,减轻了护士的实际工作压力。在腕带本体设有固定卡头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标识卡袋,该标识卡袋的外周上设有荧光带,标识卡袋方便放置标识卡,对标识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水防磨,避免标识卡上的信息因磨损等原因而无法辨识;同时标识卡袋外周上的荧光带方便医护人员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也能够清楚的看到标识卡上的患者信息。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医用标识腕带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医用标识腕带的俯视图。
其中,1为腕带本体,2为固定卡头,3为固定孔,4为消毒层,5为标识卡袋,6为荧光带,7为荧光层,8为电子体温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用标识腕带,包括腕带本体1,腕带本体1一端端部设置有固定卡头2,腕带本体1的另一端上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卡头2相配合的固定孔3,腕带本体1上设有消毒层4,所述消毒层4为纳米二氧化钛层;该消毒层4的厚度为0.2~0.5mm;在腕带本体1设有固定卡头2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标识卡袋5,该标识卡袋5的外周上设有荧光带6。
所述固定孔3的外周设有荧光层7,方便患者佩戴医用标识腕带。
所述固定卡头2上设有荧光层7,方便患者佩戴医用标识腕带。
所述标识卡袋5的一侧设置有电子体温计8,患者可以将该医用标识腕带放置额头处测量体温。
所述消毒层4位于腕带本体1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东,未经张建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63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视球囊套管
- 下一篇:气体与颗粒物料密闭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