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伸缩式汽车遮阳帘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6612.4 | 申请日: | 2013-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0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路鹏;勾效东;高春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鹏 |
主分类号: | B60J3/02 | 分类号: | B60J3/02;B60J1/2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郑贤明 |
地址: | 255418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汽车 遮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式汽车遮阳帘,用于遮阳防晒。
背景技术
汽车遮阳帘通常被安装在驾驶室的挡风玻璃上,一方面可以阻挡阳光直射驾驶室,尤其是夏天,可避免车内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可以方便驾驶员调整光线,避免晴天因视线不好而带来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遮阳帘大都采用两个支撑杆、一块遮阳布来达到遮阳的目的,其虽简单方便,然而遮阳效果却并不理想,并且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原因有以下:1、车内的挡风玻璃位置一般安装有车内后视镜,而后视镜的位置及结构严重阻碍和限制了汽车遮阳帘的使用,使得汽车遮阳帘不能有效的遮挡阳光;2、每辆汽车的型号、大小不一样,因此对遮阳布的需要也不一样,该需要包括对遮阳布长度、宽度等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伸缩式汽车遮阳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伸缩式汽车遮阳帘,包括拉伸端壳体、固定端壳体以及位于拉伸端壳体和固定端壳体之间的整体式反光帘,拉伸端壳体、固定端壳体与车窗玻璃接触的地方设有吸盘,拉伸端壳体和固定端壳体沿纵向均设有开口槽,整体式反光帘的一端穿过开口槽与拉伸端壳体内的固定轴固定连接,整体式反光帘的另一端穿过开口槽缠绕在固定端壳体内的卷轴上,卷轴上套有扭簧,在整体式反光帘的上方增设有百页式反光帘,在拉伸端壳体、固定端壳体以及固定轴、卷轴的上方分别增设有伸缩节结构,百页式反光帘通过两端的连接带分别与固定轴和卷轴连接,其中拉伸端壳体上的伸缩节结构与固定轴上的伸缩节结构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成为一体,固定端壳体上的伸缩节结构与卷轴上的伸缩节结构通过上端部的销轴连接成为一体,且卷轴通过下端部的销轴与固定端壳体连接成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原有整体式反光帘的基础上增设百页式反光帘,并在百页式反光帘的两端配有伸缩结构,一方面使用者可根据车况调整遮阳帘整体的长度和宽度,以实现有效遮阳,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百页式反光帘,位于挡风玻璃处的汽车饰件可穿过百页式反光帘的缝隙,因此不会影响遮阳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轴、卷轴与整体式反光帘及百页式反光帘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轴或卷轴与百页式反光帘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可伸缩式汽车遮阳帘,包括拉伸端壳体1、固定端壳体10以及位于拉伸端壳体1和固定端壳体10之间的整体式反光帘6,拉伸端壳体1、固定端壳体10与车窗玻璃接触的地方设有吸盘,拉伸端壳体1和固定端壳体10沿纵向均设有开口槽13,整体式反光帘6的一端穿过开口槽13与拉伸端壳体1内的固定轴11固定连接,整体式反光帘6的另一端穿过开口槽13缠绕在固定端壳体10内的卷轴12上,卷轴12上套有扭簧,在整体式反光帘6的上方增设有百页式反光帘5,在拉伸端壳体1、固定端壳体10以及固定轴11、卷轴12的上方分别增设有伸缩节结构15、16、2、9,百页式反光帘5通过两端的连接带4、7分别与固定轴11和卷轴12连接,其中拉伸端壳体1上的伸缩节结构15与固定轴11上的伸缩节结构2通过连接件3固定连接成为一体,固定端壳体10上的伸缩节结构16与卷轴12上的伸缩节结构9通过上端部的销轴8连接成为一体,且卷轴12通过下端部的销轴8与固定端壳体10连接成为一体,此时需要保证卷轴12及卷轴12上方的伸缩节结构9可在固定端壳体10和伸缩节结构16自由转动。
使用时,先将固定端壳体10固定在挡风玻璃上的一侧,然后拖着拉伸端壳体1并将其固定在挡风玻璃上的另一侧,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伸缩节结构15、16、2、9,达到需要的宽度。在遇到车内后视镜一类饰件时,将饰件穿过百页式反光帘5置于车内的一侧。使用完毕时,先缩回伸缩节结构15、16、2、9,然后将拉伸端壳体1从挡风玻璃上摘下,此时,整体式反光帘6及百页式反光帘5会自动缩回到固定端壳体1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鹏,未经路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66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