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木栈道与生物栅一体化净化水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8171.1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6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红;洪再生;陈彬;刘京;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073 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栈道 生物 一体化 净化 水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用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将木栈道景观设施与生物栅技术一体化来净化水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体黑臭及富营养化。据统计,全国已有93%的公园水体遭到不同程度污染,许多城市河道、池塘水生植物长势迅速,并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目前国内外治理城市景观水体的技术较多,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其能够原位净化水质、恢复水生生态结构、成本低以及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而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治理。其中人工湿地技术、湖岸带植物修复技术以及人工浮岛技术等,因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而且环境影响小、副作用少,同时具有强化景观的作用,目前普遍应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治理与改善;但有些对景观水质净化效果比较好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栅技术,因为不具备对景观的美化作用常常被景观设计师所放弃。
生物栅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生物修复技术,它利用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富集巨大的生物量,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处理效果。生物栅的微生境存在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含氧状态,因而同时具有硝化、反硝化作用,并有一定的除磷效果。生物栅的微氧状态还有利于总有机碳,特别是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这对处理含有一定量难降解有机物的城市景观水体具有重要意义。
伸向水域空间的木栈道是在湖泊、河流以及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普遍使用的亲水景观设施。邻水木栈道为人们提供了行走、休息、观景和交流的多功能场所,但是人们却较少考虑如何去利用木栈道形成的水下空间。木栈道伸向水域空间的特点和安装的简便快速的条件使其成为生物栅最好的载体,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空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木栈道与生物栅一体化净化水体装置,本实用新型将木栈道水下空间与生物栅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物栅技术景观性不强的问题,使传统景观设施具备净水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为城市景观水体的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木栈道与生物栅一体化净化水体的装置予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木栈道和多个生物栅,所述生物栅包括底座、水草型鱼槽和网状构件,所述水草型鱼槽由多个水草型叶片构成,每个水草型叶片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每个水草型叶片的顶端设有一小孔,每个小孔与网状构件之间连接有多条绳状微生物载体填料;所述木栈道的底部设有多道横梁,每个横梁的底部焊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网状构件之间连接有绳索。
本实用新型木栈道与生物栅一体化净化水体的装置,其中,每个小孔与网状构件之间连接有4~6条绳状微生物载体填料。每三道横梁固定一个生物栅,相邻生物栅之间相距为1.0m~1.5m。所述网状构件中单网眼的尺寸为10cm~15cm见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木栈道水下支柱与生物栅装置结合,增强了生物栅净水技术的景观性,使该新兴生物修复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治理;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木栈道景观的水下空间,使传统景观设施具备生态净水的功能,实现了城市景观、道路、水体水质净化一体化。经室内模拟试验得出,该技术对水中TOC、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7.6%、60.9%和82.4%,能够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生物栅与木栈道底部横梁固定后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网状构件与木栈道底部横梁固定后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底座和其上水草型鱼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生物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木栈道与生物栅一体化净化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木栈道,20-生物栅,1-横梁,2-固定环,3-网状构件,4-绳状微生物载体填料,5-水草型鱼槽,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81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