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行走底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3251.6 | 申请日: | 2013-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0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军;王志诚;丁洪春;卞大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67/00 | 分类号: | A01D6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2240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联合收割机 行走 底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行走底盘。
背景技术
收割机是一体化收割农作物的机械,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并将谷粒集中到集谷仓,然后再通过传送带将粮食输送到运输车上。可以说在现代农业收割中已被广泛使用,而且使用效果也十分不错。
但是,在我国的三季稻、双季稻地区,水稻田的泥脚一般比较深,较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普遍不能正常下田作业。因为水稻田的泥脚比较深,水稻联合收割机下陷严重,导致行走变速箱着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行走时出现行走变速箱推泥现象。行走非常困难,有时会出现无法行走的情况。在三季稻、双季稻地区,使用小型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割幅在1.2米左右)下田作业,而小型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收割效率低下,收割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为了让较大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三季稻、双季稻地区可以作业,厂家的办法是直接采用加宽履带的办法,减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接地比压,防止下陷严重。但是缺乏从整机的角度全面考虑,导致了一些整机方面的不协调。最明显的,使得机器转向阻力增大、不灵活,转向时行走变速箱负荷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收割机适应各种泥脚深度,避免行走变速箱推泥现象出现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行走底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具有行走底盘机架、行走变速箱、行走轮系和安装在行走变速箱上的驱动轮和行走轮系上的履带;所述行走底盘机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上机架,下层为下机架;所述行走变速箱固定设置在上机架上,行走轮系固定设置在下机架上;所述上机架和下机架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由与两侧履带一样对称设置且同步运动的两组摆臂升降机构组成;所述摆臂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支撑件、油缸和水平拉杆;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与下机架活动铰接,另一端与支撑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油缸的推轴端活动铰接,油缸固定设置在上机架上;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与下机架活动铰接,另一端与上机架活动铰接;所述支撑板上位于两端之间设有定位点,水平拉杆的一端与上机架活动铰接,另一端与定位点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摆臂的两个连接点和第二摆臂的两个连接点构成平行四边形,且第一摆臂与下机架的连接点和第二摆臂与下机架的连接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上述第二摆臂设置在靠近行走变速箱的一侧。
上述第一摆臂与第二摆臂的长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行走变速箱与地面的高度,因此可以适应各种泥脚深度的农田;(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但能起到非常平稳的升降效果;(3)本实用新型能大大提高收割机的适用范围,提高某些地区的作物收割效率;(4)本实用新型有效地避免了行走变速箱推泥现象的产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行走变速箱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具有行走底盘机架、行走变速箱1、行走轮系2和安装在行走变速箱1上的驱动轮1-1和行走轮系2上的履带3;所述行走底盘机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上机架4,下层为下机架5;所述行走变速箱1固定设置在上机架4上,行走轮系2固定设置在下机架5上;所述上机架4和下机架5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由与两侧履带3一样对称设置且同步运动的两组摆臂升降机构组成;所述摆臂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摆臂6、第二摆臂7、支撑件8、油缸9和水平拉杆10;所述第一摆臂6的一端与下机架5活动铰接,另一端与支撑件8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件8的另一端与油缸9的推轴端活动铰接,油缸9固定设置在上机架4上;所述第二摆臂7的一端与下机架5活动铰接,另一端与上机架4活动铰接;所述支撑板8上位于两端之间设有定位点8-1,水平拉杆10的一端与上机架4活动铰接,另一端与定位点8-1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摆臂6的两个连接点和第二摆臂7的两个连接点构成平行四边形,且第一摆臂6与下机架5的连接点和第二摆臂7与下机架5的连接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摆臂7设置在靠近行走变速箱1的一侧;所述第一摆臂6与第二摆臂7的长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32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