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流互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6375.X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1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史其勇;陈凯;郭李;倪贤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30 | 分类号: | H01F38/30;H01F27/02;H01F2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互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属于互感器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低压交流电路中测量电流电能时,通常将带电线路穿过电流互感器的中心通孔从而对带电线路电流进行采样。
传统电流互感器上的二次接线端子通常暴露在外,这样不仅对用电安全构成威胁,并且接线端子的暴露使窃电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造成电能资源的流失。
为了消除传统电流互感器存在的上述缺陷,专利文献CN2277557Y中公开了一种防窃电的电流互感器,包括铁芯、二次绕组和外壳,铁芯和二次绕组出线端子处设置有由螺栓紧固在壳体上的防护盖,螺栓和防护盖上有铅封线孔。该专利文献中的电流互感器虽能解决传统电流互感器存在的缺陷,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但仍存有不足:通过螺栓将防护盖紧固在壳体上,导致防护盖装卸不方便;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发生防护盖丢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电流互感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流互感器,包括:
设有中心通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中部成型有凸起部;
两组二次接线端子,两组二次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端,且分居于所述凸起部的两侧,每组二次接线端子包含两个二次接线端子;
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顶端的两个罩盖,两个罩盖分居于所述凸起部的两侧,并遮盖对应的一组二次接线端子,所述罩盖上设有供导线穿过的过线孔,所述壳体和罩盖上设有铅封孔;
所述凸起部的两侧成型有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凸台的顶端设有连接轴,所述罩盖临近凸起部的一端设有扣槽,所述扣槽与所述连接轴配合连接形成转动连接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组的两个二次接线端子被成型于壳体上的隔板隔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底端设有将壳体固定在外部设备上的安装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前壳和后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构成所述壳体;
所述壳体与两个安装座通过所述螺栓连接在一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长槽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罩盖为透明罩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各二次接线端子包括与壳体连接的接线柱、弹垫、压线板、以及螺钉,所述接线柱上设有螺孔,所述螺钉的螺纹部穿过所述弹垫、所述压线板与所述接线柱上的螺孔螺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线板相对的两端设有朝向接线柱方向延伸的折弯部,两折弯部之间的间距与所述接线柱的宽度相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为设有所述中心通孔的方形壳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所述凸起部的两侧成型有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凸台的顶端设有连接轴,所述罩盖临近凸台的一端设有扣槽,所述扣槽与所述连接轴配合连接形成转动连接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设置罩盖,容易安装,并且罩盖安装后不易脱落丢失;另外,由于在凸台与凸起部之间预设了间隙,故而可保证罩盖在打开时具有较大的旋转角度(至少90°),以避免在罩盖充分打开的情况下,罩盖妨碍接线操作。
(2)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通过设置隔板将同一组的两个二次接线端子隔开可避免发生短路状况。
(3)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所述壳体的底端设有将壳体固定在外部设备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使得电流互感器更为稳固的安装在外部设备上。
(4)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前壳和后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构成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两个安装座通过所述螺栓连接在一起,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可经一次操作就能将前壳、后壳及安装座固定连接在一起,简化了装配工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所述罩盖为透明罩盖,如此一来在查看二次接线端子接线情况时,无须打开罩盖。
(6)本实用新型的电流互感器中,各二次接线端子包括与壳体连接的接线柱、弹垫、压线板、以及螺钉,所述接线柱上设有螺孔,所述螺钉的螺纹部穿过所述弹垫、所述压线板与所述接线柱上的螺孔螺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增加导线与二次接线端子连接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63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