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炉排式给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6986.4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9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曹连新;曹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科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K1/04 | 分类号: | F23K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7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炉排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炉排式给煤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给煤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螺旋给煤、皮带给煤、圆盘给煤等等。上述给煤方式虽然运行稳定,但煤在进入炉膛燃烧时是冷却状态。冷却状态的煤进入炉膛后需要经过预热干燥、挥发份析出、碳粒燃烧等过程,该些过程无疑延长了煤燃烧的时间。当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挥发份以及热值较低的煤种时,上述给煤方式使得原煤入炉后预热干燥、挥发份析出所需的时间大大延长,使得煤的吸热量增大,锅炉燃烧效率降低,甚至还会产生熄火现象。
现有的炉排式给煤装置,例如公开号为CN2347056Y的中国专利“机械炉排式燃煤汽化燃烧设备”,其通过在机械炉排上方全部用炉拱封住,使得机械炉排与炉拱之间形成汽化燃烧室,然而该装置对炉顶的改造过大,使得成本大大提高,燃煤中固定碳得不到充分燃烧,另外也没有提及对炉排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成本较低、给煤稳定、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效率的炉排式给煤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炉排式给煤装置,其包括煤斗、设置于煤斗出煤口的煤闸门、无孔炉排、带动无孔炉排运动的传动机构以及反射拱,所述反射拱由靠近无孔炉排一侧的炉墙向煤斗方向倾斜延伸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为无极调速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倾斜设置的反射拱使得无孔炉排与反射拱之间构成预热空间,煤通过煤闸门进入该预热空间,炉膛内的高温烟气热量通过反射拱反射至无孔炉排上的低温煤上,使得煤在输送至炉膛之前进行预热。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拱靠近煤斗的端点紧邻煤闸门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部分炉墙倾斜设置形成反射拱,反射拱与炉排之间形成预热空间,从而使得煤在进入炉膛燃烧前可以先行预热,进入炉膛后可以立即燃烧,使得燃烧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运行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炉排式给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炉排式给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炉排式给煤装置包括煤斗10、设置于煤斗出煤口的煤闸门20、无孔炉排30、带动无孔炉排30运动的传动机构40以及反射拱50。反射拱50由靠近无孔炉排30一侧的炉墙60向煤斗10方向倾斜延伸而成。
倾斜设置的反射拱50使得无孔炉排30与反射拱之间构成一个近似于封闭的预热空间51,煤100通过煤闸门20进入该预热空间51后,炉膛70内的高温烟气即可通过反射拱50反射至放置于无孔炉排30的低温煤100上。传动机构40带动无孔炉排30运动,使得低温煤100在运送至炉膛70内之间一直处于预热空间51内预热。低温煤100从煤闸口20至炉膛70的移动过程中,由于预热空间51的存在,使得低温煤100的温度可上升400℃左右,煤在进入炉膛后可立即着火燃烧,燃烧效率显著提高。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煤闸门20控制无孔炉排30上的煤层厚度,传动机构40采用无极调速传动机构来调整入炉煤量,采用无孔炉排30消除漏煤现象,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煤层的燃烧效率更高、浪费更少。
请再次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中,反射拱50为倾斜的斜坡状,靠近煤斗的端点紧邻煤闸门设置,使得反射拱50与无孔炉排30形成预热空间51的长度最长。可以想象地,为了增大预热空间51的体积,还可将反射拱50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为圆弧状等。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科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长沙科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69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