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副水箱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0517.X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5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孙韶阳;李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翟洪玲;李翔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箱,具体地,涉及一种副水箱。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安装有该副水箱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副水箱是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冷却液膨胀,为冷却液提供储存空间,当冷却系统缺少冷却液时又将冷却液补充回该冷却系统,同时还能将冷却循环内的空气除去,保证冷却循环内只有冷却液参与,避免了因空气存在造成的局部受热不均或是缸体的气蚀。
现有技术中的副水箱如图1所示,副水箱进水口1接发动机或散热器的除气管路,冷却液与空气的混合体从副水箱进水口1进入副水箱,在第一腔体4内完成液气分离,冷却液从第一通孔7进入第二腔体3继续参与循环,而空气则留在第一腔体4内。如此保证了在发动机与散热器内循环的只有冷却液而没有空气,完成了冷却系统的除气功能。同时,膨胀的冷却液将保存在第二腔体3内,在需要时补充回冷却系统。
在发动机运行时,冷却液由水泵驱动,从副水箱进水口1进入副水箱,从副水箱出水口2回到发动机,完成除气循环。在发动机熄火时,由于机体内压力减小,或是冷却液温度降低,均会造成冷却液回吸。此时,储存在第一腔体4内的空气会通过发动机或散热器的除气管路回吸到发动机或散热器内,空气的存在会给发动机缸体或散热器管壁造成气蚀。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副水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水箱,以避免空气对发动机缸体或散热器管壁造成气蚀。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副水箱的车辆。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水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副水箱进水口和副水箱出水口,所述副水箱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副水箱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通过允许液体通过的第一通孔连通,其中,所述副水箱包括引流部,所述副水箱进水口通过所述引流部连通至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为导管。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的下边缘低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边缘。
优选地,该副水箱还包括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隔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通过所述隔板隔开,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隔板上。
优选地,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允许气体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下部和上部。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所述副水箱出水口和所述隔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除气的挡板。
优选地,所述副水箱进水口和所述副水箱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和下部。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压力盖。
优选地,所述副水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副水箱,其中,所述副水箱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所述的副水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引流部将从副水箱进水口流入的冷却液直接引流到第一腔体的底部,所述冷却液在第一腔体中汇聚,使引流部的下部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当发动机熄火时,只有完成气液分离的冷却液能够回吸,该过程中避免了空气进入发动机,从而防止了对发动机的气蚀。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副水箱进水口 2副水箱出水口
3第二腔体 4第一腔体
5第二通孔 6隔板
7第一通孔 8引流部
9挡板 1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按照附图中的方位定义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水箱及安装有该副水箱的车辆,以避免发动机熄火后冷却液的回吸过程中有空气进入发动机,从而导致发动机气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05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作业车辆驱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板玻璃UV固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