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3055.7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尹红平;邵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千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64 | 分类号: | H01H50/64;H01H5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33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防止 保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保持继电器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可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当连接器的两个触点带电分离时,只要电路中电压大于10-20V,电流大于80-100mA,动、静触头件就可能会出现电弧,此时触头虽已经分开,但是电流通过触头间的电弧继续流通。电弧是高温高导电率的游离气体,它不仅对触头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同时还可能对其周边的人身或者设备造成严重伤害,甚至造成火灾等严重灾难。
磁保持继电器是一种闭合或者断开状态仅由线圈磁路系统中永磁铁所产生的磁力保持,闭合与断开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仅靠一定宽度的正向或者反向脉冲电压激励线圈磁路系统中线圈后引发衔铁组件运动进而完成簧片接触单元开、闭的电控制器件。磁保持继电器使用场合的工作电流一般几十安培到100安培,甚至更高。而磁保持继电器工作过程中频繁地在电路闭合和断开之间进行切换,因此经常会发生拉弧问题,尤其是大电流工作场合。拉弧的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是继电器的接触头被烧坏,整个继电器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一线性运动的致动器组件、接触桥、第一辅力弹簧和第二辅力弹簧,所述第一辅力弹簧安装在所述接触桥跟一对与所述接触桥直接相对的静触点脱离接触瞬间能促使所述接触桥快速脱离静触点而提供辅力的位置,所述第二辅力弹簧安装在所述接触桥跟一对与所述接触桥直接相对的静触点接触后能促使所述接触桥与静触点更加可靠接触而提供辅力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力弹簧固定在与所述致动器组件运动方向相对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辅力弹簧一端安装在所述致动器组件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接触桥固定上。
进一步地,所述致动器组件包括致动器框架,所述第二辅力弹簧一端安装在所述致动器框架上,所述接触桥随所述致动器组件一起运动。
进一步地,当所述磁保持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第二辅力弹簧均被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力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磁保持继电器的壳体上,另一端正对所述致动器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力弹簧正对所述致动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致动器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力弹簧为螺旋弹簧或弹性簧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辅力弹簧为螺旋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辅力弹簧固定连接在所述接触桥的中间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第二辅力弹簧,并将所述第一辅力弹簧安装在所述接触桥与一对直接相对的静触点脱离接触瞬间能促使所述接触桥能快速脱离静触点而提供辅力的位置,所述第二辅力弹簧安装在所述接触桥与一对直接相对于所述接触桥的静接触点接触后能促使所述接触桥与静触点更加可靠接触而提供辅力的位置,当磁保持继电器断开的瞬间,磁驱动组件驱动致动器组件往反方向运动,第一辅力弹簧释放弹性势能推动致动器组件往反方向加速运动,同时第二辅力弹簧也释放弹性势能推动致动器组件往反方向加速运动,二者的作用力形成叠加,致动器组件带动接触桥快速与静接触点分离,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拉弧问题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在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有效防止拉弧的磁保持继电器在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磁驱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致动器组件、接触桥及第二辅力弹簧组装后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E形静止导磁体组件与致动器组件等组合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E形静止导磁体组件与致动器组件等组合的示意图。
图8为采用单第一辅力弹簧时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为采用双第一辅力弹簧时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千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千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30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解折叠邻近探针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炉渣粒化与显热回收工艺及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