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公车拉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6706.8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9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黄雅婷;王刚;李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9 | 代理人: | 李伊飏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车 拉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公交车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拉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大多数人出行一般会选择公交车或者地铁。通常,公交车或地铁内用于乘客做扶手用途的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圆柱形的管状扶手,一种是悬挂于乘客上方的单个的一般呈三角式的拉环,而呈三角式的拉环的高度统一,乘车的人们身高各不相同,以固定的姿势拉拉环很容易让人疲惫。另外,乘客在乘坐公交车时,大多数时候会拎有包包及物品,此时再拉拉环时,给乘客带来不便,并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公车拉环,通过对现有拉环的结构的改进,使得拉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使用,同时,还解决了乘客拎多件物品无法拉拉环的困扰,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车拉环,包括拉环和吊带,吊带的一端固定设于公车内顶,吊带的另一端通过卷轴与拉环固定连接,所述卷轴设有伸缩按钮,吊带通过按下该伸缩按钮实现拉伸和收缩。一般的,吊带缠绕于卷轴上,在使用该公车拉环时,可通过按下卷轴的伸缩按钮,设置吊带的长度,设置完之后,再次按下该伸缩按钮,即可使该吊带的长度固定不再更改,方便乘客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拉环上设有卡扣结构,该卡扣结构使拉环可打开,待乘客将包包或者其他手提袋挂到该拉环上后,则将其卡扣扣合,使得该拉环不仅可以让乘客手拉,还可以让乘客从拎多件物品中解放出来。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设于拉环的侧边,方便扣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的结构相配合。优选的,所述拉环为弹性件,当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扣合或者打开时,微微用力使拉环变形,即可实现卡扣结构的扣合或者打开。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其有益效果是,可以调节拉环的高度,满足不同身高的乘客;同时,具有卡扣结构的拉环,解决了乘客拎多件行李的困扰,大大方便了乘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卡扣结构打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公车拉环,包括拉环20和吊带10,吊带10的一端固定设于公车内顶,吊带10的另一端通过卷轴30与拉环20固定连接,所述卷轴30设有伸缩按钮31,吊带10通过按下该伸缩按钮31实现拉伸和收缩。其中,吊带10缠绕于卷轴30上,在使用该公车拉环时,可通过按下卷轴30的伸缩按钮31,设置吊带10的长度,设置完之后,再次按下该伸缩按钮31,即可使该吊带10的长度固定不再更改,方便乘客使用。另外,将吊带收回原长度时,可用力向下拉,则卷轴即可自动卷回去,方便省力。
参照图2,所述拉环20上设有卡扣结构40,该卡扣结构40使拉环20可打开,待乘客将包包或者其他手提袋挂到该拉环20上后,则将其卡扣扣合,使得该拉环20不仅可以让乘客手拉,还可以让乘客从拎多件物品中解放出来。具体的,所述卡扣结构40可以设于拉环20的侧边,方便扣合。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40包括第一卡勾41和第二卡勾42,第一卡勾41和第二卡勾42的结构相配合。优选的,所述拉环20为弹性件,当第一卡勾41和第二卡勾42扣合或者打开时,微微用力使拉环20变形,即可实现卡扣结构40的扣合或者打开。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可以调节拉环的高度,满足不同身高的乘客,使得身材娇小的乘客也可以拉到拉环,以便能站稳;同时,具有卡扣结构的拉环,解决了乘客拎多件行李的困扰,使乘客可将多件手提袋挂置于该拉环内,大大解放了乘客的双手,且解决了安全隐含。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67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震消音功能环保胶轮
- 下一篇:报告制作支援装置以及报告阅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