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晶硅发射极BiCMOS工艺中减小发射极电阻的NPN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8491.3 | 申请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9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荣;张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2 | 分类号: | H01L29/7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晶 发射极 bicmos 工艺 减小 电阻 npn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晶硅发射极BiCMOS工艺中减小发射极电阻的NPN管结构,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主流的高速高性能BiCMOS工艺中,广泛使用了多晶硅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以满足对高工作频率、高增益、低噪声特性的器件需求。在这些BiCMOS工艺中,多晶硅不仅仅做纵向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也做为CMOS器件的栅极。多晶硅通常采用多晶硅--硅化物--多晶硅的复合栅结构,以实现更小的多晶连线电阻。
多晶硅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相对于常规注入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在提高工作频率、增益、噪声特性的同时,由于其发射区多晶硅和单晶硅界面间薄自然氧化层和多晶硅--硅化物--多晶硅间界面态的存在,使其发射极电阻相比常规注入发射极结构会有1~2倍的增加。例如当发射区面积为2 um ×2um时,常规注入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电阻约为20~50欧姆,而典型的0.5um BiCMOS工艺中多晶硅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电阻约为200~300欧姆,且当发射区面积增加时,发射极电阻并不减小,这将给电路设计带来极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晶硅发射极BiCMOS工艺中减小发射极电阻的NPN管结构,对NPN三极管结构稍作改动,通过对已经成形的纵向NPN管发射极的复合栅结构多晶硅表面,用N+扩散区的掺杂杂质注入的方式,将发射极电阻减小到原来的的1/4左右,且发射极电阻随着发射区面积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晶硅发射极BiCMOS工艺中减小发射极电阻的NPN管结构,最底层为P衬底片,P衬底片上端为N埋层和P埋层,P埋层设置于N埋层的左右两端,P埋层的上端为P阱,N埋层的上端为NPN三极管区域,P阱的上端与NPN三极管区域之间设置为场区;在NPN三极管区域上,N sinker扩散区、第一N+扩散区、第一接触孔依次连接,作为NPN三极管集电极的引出端;在NPN三极管区域上还设置有作为NPN三极管基区的P base扩散区,P base扩散区的一端设置有P+扩散区,P+扩散区和第二接触孔相连作为NPN三极管基极的引出端;P base扩散区上端还设置有复合栅结构的N型掺杂多晶硅,N型掺杂多晶硅的两端为SPACE侧墙,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重掺杂多晶硅、钨硅、多晶硅,在重掺杂多晶硅的下端和Pbase扩散区之间设置有发射区窗口,在复合栅结构的N型掺杂多晶硅的上端注入N型杂质,形成一层第二N+扩散区,复合栅结构的N型掺杂多晶硅和第三接触孔相连,作为NPN三极管发射极的引出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二N+扩散区被复合栅结构的N型掺杂多晶硅的上表面所包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二N+扩散区的面积尺寸大于或等于BiCMOS工艺的光刻特征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接触孔内均设置金属布线,集电极、基极、发射极的引出端与金属布线形成欧姆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NPN三极管区域的外形结构为隔离的N型外延岛。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在不增加制造成本和牺牲器件性能的前提下,使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可以大大减小多晶硅发射极纵向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电阻,简化模拟电路设计,提高电路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多晶硅发射极BiCMOS工艺中减小发射极电阻的NPN管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P衬底片,2.N埋层,3.P埋层,4.P阱,5.场区,6.N sinker扩散区,7.P base扩散区,8.发射区窗口,9-1.重掺杂多晶硅,9-2.钨硅,9-3.多晶硅,10.SPACE侧墙,11.第一N+扩散区,12.P+扩散区,13.接触孔,14.复合栅结构N型掺杂多晶硅表面的第二N+扩散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84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砂型铸造的模具
- 下一篇:带石墨烯导电层的高压电缆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