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7006.9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3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党文义;于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炬 系统 气量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火炬系统是炼化企业重要的安全措施之一,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火炬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开停工以及非正常工况下将各装置排放的烃类火炬气及含有H2S的酸性气及时的燃烧排放。随着炼化装置的大型化、炼油复杂系数提高,紧急情况下进入火炬系统的火炬气量增大,火炬系统的运行风险增大,应加强火炬系统的运行管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炼厂火炬常态下都处于熄灭状态。由于存在浓度差,空气从火炬头进入火炬筒体后会与火炬筒体内的可燃气体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氛围,发生回火甚至爆炸。
一种常用的火炬防回火方法是气体密封。气体密封是用一定量的吹扫气通过火炬,使火炬在无火炬气排放时维持正压,防止空气从火炬头进入火炬筒体。
CN201110226936中涉及了一种火炬气系统折流板分子密封器,它包括壳体、入口法兰、出口法兰,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壳体下端的入口处安装有向上的上行折流板,该上行折流板由一端与壳体下端的入口处相连的向上倾斜的弧形板和与该弧形板相连的向上的直板组成,在所述的壳体上端的出口处安装有向下的下行折流板,该下行折流板由一端与壳体上端的出口处相连的向下倾斜的弧形板和与该弧形板相连的向下的直板组成,所述的上行折流板、下行折流板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火炬气上行的通道和下行通道。
气体密封最重要的操作参数是吹扫气体的流量:吹扫气量过大,则降低装置的经济性;吹扫气量过低,则可能导致回火甚至爆炸事故发生。因此确定火炬的最小安全吹扫气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火炬所需的最小安全吹扫气速受火炬筒体直径、泄放气体性质、天气条件、吹扫气体性质、是否采用密封器等的影响,目前尚无公认的、可靠的计算公式,因此研发一套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装置对于火炬系统的节能减排、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火炬系统所需最小安全吹扫气速无可靠确定方法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装置。该装置用于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中,具有火炬系统所需最小安全吹扫气速的确定可靠性较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炬筒体(1),火炬头(2),氧浓度分析仪(4)和调节阀组(5);火炬筒体(1)上方装有火炬头(2),火炬筒体(1)上安装有氧浓度分析仪(4),火炬筒体(1)底部装有吹扫气管线(3),所述吹扫气管线(3)上安装有调节阀组(5);其中,所述氧浓度分析仪(4)位于火炬头(2)下方2-10m处,所述调节阀组(5)的开度根据氧浓度测试仪(4)输出信号调节,使氧浓度测试仪(4)测量点的氧浓度处于1-6%。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吹扫气为氮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调节阀组5的调节方式为手动或自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氧浓度分析仪4为在线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测量火炬筒体内的氧气浓度,调节吹扫氮气的流量,可以使火炬筒体内不形成可燃性气体氛围,从而防止火炬发生回火事故。同时在保证火炬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火炬吹扫气用量,提高火炬系统的经济性。火炬吹扫气量自动调节,不需要考虑火炬筒体直径、泄放气体性质、天气条件、吹扫气体性质、是否采用密封器等的影响,方便易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为火炬筒体;2为火炬头;3为吹扫气管线;4为氧浓度分析仪;5为调节阀组。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火炬系统吹扫气量自动调节装置,它包括:火炬筒体1,火炬筒体1上方装有火炬头2,火炬筒体1上安装有氧浓度测试仪4,火炬筒体1底部装有氮气吹到管线3,所述氮气吹扫管线3上安装有调节阀组5。
氧浓度分析仪4位于火炬头2下方7.62m处。氧浓度分析仪4为在线式。氮气吹扫管线调节阀5开度根据氧浓度测试仪4输出信号调节,使氧浓度测试仪4测量点的氧浓度处于1-6%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70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点烟器
- 下一篇:一种具有隔热保护装置的垃圾焚烧助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