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流内混合导流上喷多孔体助燃的热风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8192.8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3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维汉;陈云鹤;杨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维汉 |
主分类号: | C21B9/08 | 分类号: | C21B9/08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童冠章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流内 混合 导流 多孔 助燃 热风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炉,特别是用于为高炉提供高温鼓风的一种旋流内混合导流上喷多孔体助燃的热风炉。
背景技术
当前,高炉热风炉从节能降耗上考虑要求在燃烧低热值高炉煤气下获得高性能和高风温,而最终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增产的目的。为此,在热风炉中必须实现优化的燃烧过程与强化的传热过程相结合炉内过程。这就涉及到燃烧装置的结构、蓄热体结构与布置、以及气流流场的组织。纵观目前使用的各种热风炉,其气体燃烧装置均以煤气与空气在燃烧空间中混合、预热、着火燃烧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总是存在混合不均、燃烧不完全、燃烧室空间大、燃烧器结构复杂等问题;而燃烧室与蓄热室中的气流组织安排不当(流速选择、气流分配与控制、旋流与回流状态的应用等),导致燃烧室中燃烧气流的特征变化大、气流不稳定、燃烧强度低,进而引起蓄热室中气流分布不均,降低传热效果与蓄热体的利用率;由于蓄热体的结构与布置均难以按照流场结构和负荷状态选取,从而整体影响热风炉的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因此,其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旋流内混合导流上喷多孔体助燃的热风炉,可有效解决煤气与空气混合速率低、混合不均匀,燃烧强度低、燃烧温度低、燃烧不完全、燃烧室空间大和燃烧器结构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燃烧室墙体、燃烧室、热风出口管,燃烧器墙体、煤气进气管、空气进气管、煤气分配环道、空气分配环道、煤气喷嘴通道、空气喷嘴通道、煤气与空气预混合环道和预混气喷口,燃烧室墙体是球形拱顶状,其内锥形堆放有助燃陶瓷多孔体,燃烧室墙体和其下部的圆筒体状的燃烧器墙体连成一体,并被支撑在炉壳上,燃烧器墙体的圆筒体上垂直其轴线对应布置有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煤气进气管和空气进气管分别垂直连接砌筑在燃烧器墙体内的煤气分配环道与空气分配环道,煤气分配环道的内侧环墙上环形均布有多个矩形截面的煤气喷嘴通道,其离开煤气分配环道的内侧环墙后,以水平径向与砌筑在燃烧器墙体内的煤气与空气预混合环道相连通,空气分配环道的内侧环墙上环形均布有多个矩形截面的空气喷嘴通道,其离开空气分配环道的内侧环墙后,以水平倾斜状与砌筑在燃烧器墙体内的煤气与空气预混合环道相连通,煤气与空气预混合环道为矩形截面,顶部设置水平周向均布的倾斜向上的预混气喷口,燃烧室墙体与燃烧器墙体结合部位设有垂直其轴线的热风出口管,燃烧器墙体的下部圆筒体内侧设置有与圆筒形的蓄热室墙体外侧互相间滑移套接的阶梯缝式迷宫密封连接结构;在圆筒形的蓄热室墙体下部水平设置支撑蓄热体的多孔板状的炉箅子,蓄热室内有自炉箅子向上由格子砖或耐火球堆砌至燃烧器上端面的多孔蓄热体;炉箅子下部的蓄热室墙体及炉底之间的内部空间构成冷风室,冷风室处墙体两侧分别有垂直相通的烟气出口管和冷风进口管。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是在现有热风炉炉型结构基础上的创新,能有效实现热风炉的高效、高温、均速、高热强度、且安全与稳定地运行,继而达到节省燃料、节约投资、降低废气温度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的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维汉,未经陈维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8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液剩余时间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下一篇:用于骨再生的陶瓷生物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