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油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0571.0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7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邵春鸣;李云龙;刘海涛;张佳卉;岳玉嵩;赵春伟;刘建峰;周丽;杨德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1/06 | 分类号: | F28D1/06;F01P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1022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式油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油冷器。
背景技术
高效油水冷却器研究是车辆冷却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解决高功率密度动力传动装置大负荷散热量、满足全域散热需求的关键技术。在一定的体积约束下,通过研究油冷器内部流体速度场、温度场与传热系数的关系,结合总体布置要求,研发高效、紧凑和高可靠性的新型油冷器成为冷却系统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复合式油冷器,以满足当前车辆动力传动装置高功率密度要求。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油冷器,所述油冷器外部形状为一箱体,其内部包括油侧通道与水侧通道,所述油侧通道采用板式结构,所述水侧通道采用板翅式结构,所述板式结构的油侧通道与板翅式结构的水侧通道在所述油冷器的箱体内部设置为交互叠置;
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油侧的盖板上对角焊接有一进油管口与一出油管口;所述进油管口与所述出油管口均连接所述油侧通道。
其中,所述进油管口与出油管口均设置为与传动装置进行直接插拔式连接。
其中,对于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水侧的两个盖板,其中一个盖板上 设置有进水管口,另一个盖板上设置有出水管口,所述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均连接所述水侧通道。
其中,对于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水侧的两个盖板,其中一个盖板上设置有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所述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均连接所述水侧通道。
(三)有益效果
为了满足当前装甲车辆动力传动装置高功率密度要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复合式油冷器,其油侧为板式结构,水侧为板翅式结构,油、水侧翅片交互叠置。油侧进、出口可以与传动装置直接插拔式安装,实现了油冷器与传动装置高度一体化集成。水侧进、出口根据冷却系统布置要求,可选择单流程或双流程形式,其中双流程结构形式可以实现油水介质纯逆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油冷器的换热系数。该复合式油水交换器,与传统油冷器相比较,结构更紧凑,体积可减小10%,而且双流程结构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
目前已将本新型技术方案在某坦克装甲车辆上进行了试装,由于体积的优势,在狭小动力舱内安装非常方便。通过随车进行1500公里跑车验证,经试验结果表明,油温始终保持在设计范围内,满足传动装置设计要求,在跑车的冲击振动下,油冷器无泄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综上,在车辆动力舱一体化、集成化的要求下,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满足HPD发动机和机电复合传动需求的高效散热元件,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单流程设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双流程设置示意图。
其中,1:进油口;2:直通连接管;3:出油口;4:进水口;5: 水室;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油冷器,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油冷器外部形状为一箱体,其内部包括油侧通道与水侧通道,所述油侧通道采用板式结构,所述水侧通道采用板翅式结构,所述板式结构的油侧通道与板翅式结构的水侧通道在所述油冷器的箱体内部设置为交互叠置;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油侧的盖板上对角焊接有一进油管口与一出油管口;所述进油管口与所述出油管口均连接所述油侧通道。
其中,所述进油管口与出油管口均设置为与传动装置进行直接插拔式连接。由此,使得油冷器油侧进、出油口可直接与传动装置接口插接,实现一体化集成设计,油水交互层叠流动。
其中,水侧进、出口可以根据总体布置情况要求选择单流程或双流程形式,具体而言,对于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水侧的两个盖板,其中一个盖板上设置有进水管口,另一个盖板上设置有出水管口,所述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均连接所述水侧通道,从而构成单流程的流向;或者,对于所述箱体外部朝向水侧的两个盖板,其中一个盖板上设置有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所述进水管口及出水管口均连接所述水侧通道,从而构成双流程的流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05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超薄化毛细结构的热管
- 下一篇:高效低阻型带自然冷却的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