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2070.4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1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胡学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邬丽明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头环缝 焊接 背面 气体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焊接有色金属时,为了防止焊缝金属氧化,需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金属。当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金属时,由于焊枪自带喷嘴,当通以惰性气体时,可保护焊缝金属的正面。然而,当焊缝属全焊透型焊缝时,为防止焊缝的背面氧化,则需在焊缝背面加持背面保护气体,此时就需通过特殊的保护装置通以惰性气体,以对背面进行保护,从而得到合格的焊缝。
如图1与图2所示的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100,其用于保护筒体11与封头10在环缝焊接时的焊接背面。该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100包括气体隔离装置20、通气装置40和工装固定装置30。具体地,该筒体11与该封头10之间具有环焊缝12,该环焊缝12上具有焊缝金属。该气体隔离装置20设置在该筒体11的靠近该封头10的一端,该通气装置40穿过该气体隔离装置20将气体送达至该环焊缝12,该工装固定装置30用于固定该通气装置40。该工装固定装置30上具有出气孔31。然而,使用该种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100时,容易产生如下问题:(1)由于筒体11长度较长,而内径较小,从而导致背面焊缝气体难度较大。(2)环焊缝12的一端处于密封状态,并未设置有出气孔,且气体隔离装置20的外径与筒体11的内壁间距过小,空气不易排空,从而导致焊缝氧化。并且,当惰性气体一直通入时,筒体11内气体膨胀,在焊缝金属熔化状态下,会冲击焊缝,将焊缝金属往外顶,导致该环焊缝12内凹。(3)保护气体充入后,由于没有导流装置,保护气体乱窜,该环焊缝12的周围保护气体分布不均匀,焊缝性能无法保证一致。(4)由于气体隔离装置20的外径与筒体11内壁的间距过小,在焊接完成后,筒体11径向会收缩,从而难以移除该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100。然而,如果将气体隔离装置20的外径减小,则会导致出气量过大,焊缝背面保护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体流量均匀且不膨胀、有效提高环缝焊接品质的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其用于保护筒体与封头在环缝焊接时的位于环焊缝上的焊缝金属。所述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包括:气体隔离装置、通气装置、导流筒以及工装固定装置。所述气体隔离装置设置在所述筒体的靠近所述封头的一端,以与所述封头配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导流筒设置在所述气体隔离装置上,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上具有朝向所述环焊缝的导流孔。所述通气装置穿过所述气体隔离装置向所述导流筒通气。所述工装固定装置位于所述筒体的远离所述封头的另一端,以用于固定所述通气装置,所述工装固定装置上具有出气孔。
上述方案中,所述封头呈弧形。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流筒呈圆柱状。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筒体的中心轴线重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上的导流孔均匀排布。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中心轴线上。
上述方案中,从导流筒出来的保护气体的流出方向与所述环焊缝垂直。
上述方案中,所述气体隔离装置呈环状,所述通气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环状气体隔离装置的中心处。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气装置包括一个中空圆柱状管,其一端与外部气瓶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气体隔离装置向所述导流筒通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由于设置有导流筒,因此,保护气体的气体流量均匀且不膨胀,从而有效提高环缝焊接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气体隔离装置与通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筒体与封头环缝焊接背面气体保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气体隔离装置、通气装置以及导流筒相互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20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端密封装置
- 下一篇:变载光纤应变岩溶塌陷过程模拟试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