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及其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2443.8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1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卢宗平;卢云霄;宣立新;徐重庆;杨建;牛东晓;王文胜;孙长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2 | 分类号: | E21B43/02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周京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 防砂留井 工具 及其 二次 挤压 充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石油工业油、水井的井下防砂工具,特别是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及其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可减少二次补砂施工的作业工序,降低防砂施工成本。
背景技术
二次补砂的工作原理是:当油井防砂或防砂后注汽,导致筛管外充填砾石亏空,影响了防砂效果,在不打捞原防砂管柱的基础上,对地层及筛套环空用充填砂充满填实,重新建立人工井壁,使流体通过径向渗流进入防砂中心管,而地层砂在经过充填砂形成的人工井壁时被阻挡下来,并形成远离井筒的自然充填挡砂屏障。
目前二次补砂技术一是采用先打捞出防砂管柱上部留井充填工具的密封部分,再下入二次补砂充填管柱,对亏空地层和筛套环空大排量挤注充填砂,将防砂管柱中心管内的充填砂冲至地面,最后打空心桥塞,重新密封油套环空。这种二次补砂技术工具简单,但工作量大,作业效率低。
二是在留井充填工具底部加定向装置,减少了二次补砂时打捞防砂管柱上部的密封部分和最后打空心桥塞重新密封油套环空的繁杂工序。但这种二次补砂工具是在充填工具底部加定向装置,充填工具底部在没加定位销钉前内径为76mm,加上定位销钉后内径缩小为56mm,这样56mm以上的冲管就无法下入,使防砂后留井充填工具的通径变小,影响后期冲砂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及其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保证一次防砂留井工具的内通径,保证后续冲砂作业和后期生产的正常进行,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作业成本。
下述技术方案可达上述目的:
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包括中心管、胶筒、卡瓦、密封套和充填出砂口,密封套内卡有弹簧,充填出砂口由密封套封堵,中心管的上端装有定位打捞头,定位打捞头上装有丢手剪钉和定位销钉。
用于一次防砂留井工具的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包括定位导向套、补砂中心管、补砂打开套、循环冲砂管和冲管接头,补砂打开套上设有二次补砂口,该二次补砂口与充填出砂口对应设置,定位导向套上设有轴向竖槽,该轴向竖槽与定位打捞头上的定位销钉配合;定位导向套、补砂中心管、补砂打开套、循环冲砂管和冲管接头依次连接,循环冲砂管上设有循环口,换向球装在冲管接头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将定位打捞头设在了工具的上端,在油井首次防砂时,下入该工具进行防砂施工,并从定位打捞头处丢手。需要二次补砂时,首先将一次防砂留井工具中心管内的砂冲洗干净,然后下入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进行补砂施工,施工完成后,起出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直接下泵生产。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将定位打捞头设在了一次防砂留井工具的上端,从该处丢手,二次补砂挤压充填时,又通过定位打捞头对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定位,将一次防砂留井工具的充填出砂口打开,不影响留井工具和留井管柱的内通径,保证了后续的冲砂作业和后期生产。使用本实用新型为油水井防砂和补砂,作业工序少,施工周期短,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次防砂留井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参见图1,一次防砂留井工具包括中心管、胶筒3、卡瓦4、密封套5和充填出砂口6,密封套5内卡有弹簧7,充填出砂口6由密封套5封堵,中心管的上端装有定位打捞头2,定位打捞头2上装有丢手剪钉和定位销钉1。从丢手剪钉处丢手可将本工具和留井管柱留在井下,定位打捞头2可插入二次补砂挤压充填工具中,进行二次补砂施工。定位打捞头2上的丢手剪钉和定位销钉1至少设有三个,定位销钉1设在丢手剪钉的下方,其底部伸入定位打捞头2的内圆2mm-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24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