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循环利用废水水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1604.X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4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伟;曾为军;王大龙;王彦均;董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利用 废水 水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循环利用废水水池,属于节水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节约用水是我们现代社会一直提倡的,在我国许多地方缺水,用水量又在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的困难在不断增加,所以节约用水是当务之急的事。循环反复的循环用水是节约用水减低污水处理费用的一种方式,而现有的水池内一般只有一个连通下水道的排水管道口,家庭中在水池里洗菜、洗衣、洗手后的水还可以再利用,但很多人经常让这些还可以再利用的水白白从下水道排走浪费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水池只有一个出污水管道口及管道,不能让水循环利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废水水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存放水装置,存放水装置包括水池I1和水池II11,两个水池分别有两个带开关的放水出口;水池I1和水池II11的其中一个放水口通过可伸缩水管7连通、另一个放水口分别与下水道相连(下水道水管5),两个水池相互连通的放水口均设置有净水装置;拉升装置包括固定在地面的齿轮8和导杆2,齿轮8与水池I1和水池II11侧边的横齿I13和横齿II14啮合,两个水池的另一侧边均有导杆架3,导杆架3通过导杆2固定和导向。
所述齿轮8通过齿轮轴9固定在固定架I上。
所述每个水池的两个放水口均有放水盖:放水盖I4和放水盖II6。
所述净水装置是由依次固定在盖头5下的丝网16和油污过滤层17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优点:使用者首先将1水池I沿着2导杆向下移动,如图1,由于14横齿II和13横齿I和8齿轮左右两侧相互咬合,1水池I的向下移动促使8齿轮绕着9齿轮轴做顺时针转动,11水池II在齿轮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如图3。等到1水池I放到池台后,将4放水盖I的盖头15和6放水盖II封在12放水口上,随后使用者便可以把自来水放入到池子里准备清洗东西。如果清洗的是较胀的东西时,洗完的水已经不能够再次利用,使用者只需要打开4放水盖I,把污水排到下水道即可;如果清洗的是较干净的东西时,比如洗菜、洗手后的水还可以再次利用,使用者只需将11水池II沿着2导杆向下移动并将其放到池台上即可,见图4。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最终两个水池的水面要平齐,由于1水池I底面的高度高于11水池II上端的高度,1水池I的可利用的废水便从7可伸缩水管流进了11水池II里,在此过程中,由于废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经过1水池I里的6放水盖II的16丝网和17油污过滤层,废水的颗粒残渣物和油污就被滤除了一遍,然后过滤过的水又经过11水池II里的6放水盖II的16丝网和17油污过滤层,这样1水池I的废水又被过滤了一遍,这样通过7可伸缩水管流到11水池II里水就是较干净的水了,随后使用者又可以清洗东西,等清洗完以后,实用者如果发现洗后的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只需要将1水池I沿着2导杆向下移动,11水池II里的水又通过7可伸缩水管流进了1水池I里,废水的颗粒残渣物和油污被两个水池里放水盖II滤掉。所以实用者只需要将水池上下移动,就可以让水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当水池里的水不能再洗东西时,实用者首先将留在放水盖II的颗粒残渣物和油污洗净,然后再打开4放水盖I将污水排放到下水道里,这样,一种可循环利用废水水池便起到了循环利用废水,节约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净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示意图I;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示意图II。
图中:1-水池I,2-导杆,3-导杆架,4-放水盖I,5-下水道水管,6-放水盖II,7-可伸缩水管,8-齿轮,9-齿轮轴,10-固定架I,11-水池II,12-放水口,13-横齿I,14-横齿II,15-盖头、16-丝网,17-油污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16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