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1783.7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6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秦俊文;张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俊文;张琪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3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朱思全;陈宜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原 细胞 智能 监测 标准化 培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树突状细胞为一种骨髓来源的抗原提呈细胞,它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T和B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者。在肿瘤疫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树突状细胞常作为一种天然佐剂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和记忆性细胞。目前,国内外有相当多的医疗机构正在临床上应用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法,但其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无标准化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使得这种治疗方法一直未能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一种标准方法,目前临床医疗机构培养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仍然采用的是普通实验室设备和人工操作方式,有下列严重缺陷和局限性:
一、占用了医务人员或实验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培养细胞过程中。临床进行生物细胞治疗时,在培养抗原提呈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整个过程中,需要中途加入催化剂和肿瘤抗原,添加时对细胞的形态或成熟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条件,所以实验人员需要时时观察细胞的数量生长和形态的变化。因为观察的延时或失误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疗效。
二、多批量培养细胞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培养液,不仅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频繁开启培养箱门大大提高了细胞培养的污染率或染菌率。
三、目前二氧化碳培养箱的培养腔容量从几十升到三百升之间,由于都是采用水平隔板分层结构,限制了培养腔的有效空间,单组或数组数量的培养方式使临床缺乏规模化基础。
综上所述,无标准化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由于人工培养细胞,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操作人员培养的细胞在成熟度、数量上都有差异,必然带来临床细胞治疗疗效的差异性,不利于标准化治疗的建立和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其提高了培养腔的有效空间,便于细胞规模化、标准化培养,并且使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充分与培养液接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内设有由电动旋转底座、桔瓣式托盘、至少一个纺锤体状培养皿构成的多组培养腔,所述桔瓣式托盘固定于所述电动旋转底座上,所述纺锤体状培养皿限制于所述桔瓣式托盘上,所述电动旋转底座与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中央控制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桔瓣式托盘包括至少一圆形盘体、穿设于所述盘体中心并与所述盘体垂直的中心轴以及由所述中心轴向所述盘体边缘发散的多个叶片,
所述多个叶片将所述盘体分成多个均等的培养皿容置空间,所述纺锤体状培养皿放置于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所述中心轴与所述电动旋转底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桔瓣式托盘包括一个盘体、一个中心轴以及8个与所述中心轴连接叶片,所述8个叶片将所述盘体分成8个均等的培养皿容置空间;
或者所述桔瓣式托盘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盘体、一个中心轴以及16个与所述中心轴连接的叶片,所述16个叶片将所述两个盘体分成32个培养皿容置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盘体的边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纺锤体状培养皿的突缘,所述突缘垂直于所述盘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内胆壁的同步光源、放大显微镜头、高像素摄像机或CCD相机,所述同步光源与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高像素摄像机或CCD相机分别与所述放大显微镜头以及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内胆内还设有与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智能监测和标准化培养装置,所述内胆设有与所述壳体连通的灭菌式接种通道,且所述灭菌式接种通道内软绕设有紫外线灭菌灯管,所述内胆内设有空气过滤器以及通过所述灭菌式接种通道向壳体外吹无菌气体的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俊文;张琪,未经秦俊文;张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17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炉荒煤气列管散热器
- 下一篇:一种终端主密钥TMK安全下载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