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监测在运变压器所受短路力的在线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2378.7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1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珊珊;梁嗣元;詹浩;宋友;杜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G01L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李满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变压器 短路 在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变电设备中变压器智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监测在运变压器所受短路力的在线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扩大,变压器承受电力系统短路的运行条件更加苛刻。电力系统普遍对变压器耐受短路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进行短路试验和审查变压器线圈耐受短路能力的计算报告等。由于变压器短路试验周期长、费用高,且一些超大容量变压器的短路试验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完成,因此绝大多数变压器只能通过计算来考核其耐受短路的能力。但是由于变压器运行环境复杂,理论计算方法很难准确的得到变压器在短路过程中实际受到的冲击力。并且,理论计算结果的时效性差,不能实时反映变压器在短路过程中实际受到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国家标准《GB1094.5-2008电力变压器第5部分承受短路的能力》,详细阐述了对变压器承受短路能力的理论评估方法,也是变压器短路能力校核应遵循和采用的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监测在运变压器所受短路力的在线监测系统,该装置可以在变压器运行期间实时监测变压器绕组、铁心、夹件等装置的受力情况,当变压器受到短路冲击时,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的反映出内部的受力情况,可以为运维人员判断变压器内部受损提出判断依据。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可监测在运变压器所受短路力的在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变压器、第一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二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三辐向压力传感模块和计算机,其中,所述变压器的低压线圈内侧壁设有第一绝缘撑条,低压线圈外侧壁设有第二绝缘撑条,所述变压器的油箱壁内侧壁设有绝缘支撑杆,该绝缘支撑杆的一端与油箱壁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的铁心与第一绝缘撑条之间设有第一辐向压力传感模块,所述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内侧壁与第二绝缘撑条之间设有第二辐向压力传感模块,所述高压线圈外侧壁与绝缘支撑杆的另一端之间设有第三辐向压力传感模块,所述第一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二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三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设置在低压线圈顶部的低压线圈压板和设置在高压线圈顶部的高压线圈压板,其中,所述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设置在低压线圈顶部与低压线圈压板之间,所述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设置在高压线圈顶部与高压线圈压板之间;所述低压线圈压板、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和低压线圈之间具有预紧力,所述高压线圈压板、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和高压线圈之间也具有预紧力;所述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和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变压器内设置第一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二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三辐向压力传感模块、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和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使得实用新型可以在变压器运行期间实时准确的监测变压器绕组、铁心、夹件等装置的受力情况,当变压器受到短路冲击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时准确的反映出变压器内部的受力情况,可以为运维人员判断变压器内部受损提出判断依据。本实用新型相较传统的理论计算获取变压器内部压力的方法,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技术人员对变压器的维护,增加了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力传感模块的原理框图;
其中,1—变压器、1.1—铁心、1.2—低压线圈、1.3—高压线圈、1.4—油箱壁、2—第一辐向压力传感模块、3—第二辐向压力传感模块、4—第三辐向压力传感模块、5—计算机、6—第一绝缘撑条、7—第二绝缘撑条、8—绝缘支撑杆、9—第一轴向压力传感模块、10—第二轴向压力传感模块、11—低压线圈压板、12—高压线圈压板、13—压力传感器、14—放大器、15—可调电阻、16—电源、17—压力传感模块安装孔、18—信号输出单元、19—第一卡扣、20—第二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23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