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2674.7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8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叶呈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呈艳 |
主分类号: | B62D9/00 | 分类号: | B62D9/00;B62D63/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5 | 代理人: | 潘浙军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纵杆 控制 前置 轮转 动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置两轮式动力车,具体为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
背景技术
在目前,现有技术的动力车(含三轮四轮的电动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其中一部分是前置两轮式的动力车,其具有车身体积小,转弯性能稳定的特点,但在现有结构中,前轮转向系统均采用中心设置的方向盘或单操纵杆结构,该结构设置完全占用了车架的前侧空间,造成车架前侧空间的大量浪费,动力车的载物和载人仅靠后座实现,空间相对比较小,无法满足实际生活或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其通过双操纵杆结构来控制前置两轮的转向,并在两操纵杆留出来的间隙处设置载物平台或载人座椅,可有效提升载物或载人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包括车架、前置的两从动轮和后置的动力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前置从动轮的转向通过双操纵杆转向系统控制。
进一步的,上述双操纵杆转向系统包括两对称设置在车架前部两侧的操纵杆和一横向设置且中心与车架前端销接的平衡杆,每根操纵杆下端固连一摆杆,摆杆中间套置在限制其左右摆动的限位套中并与限位套活动销接,摆杆尾端依序通过一后连杆、前连杆而与平衡杆的外端连接,同时前连杆与后连杆的销接处通过外侧设置的转向器与对应侧的从动轮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车架在两操纵杆的空隙处设置有载物平台或载人座椅。
进一步的,上述座椅底部设有座椅前后朝向转换的座椅翻转器。
进一步的,上述座椅的底部设置有滑轨式座椅前后调节装置。
进一步的,上述车架前端设置有可折叠收纳的脚踏支架。
本发明前置两从动轮的转向结构采用双操纵杆设置,其在不改变现有动力车外形体积的情况下使得车架前侧释放出很大的空间,成倍提升了动力车的载物或载人能力,可满足实际生活或生产的多方位需求。
在此,当两操纵杆之间设置成座椅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座椅朝前设置或朝后设置,在此,为方便调整,座椅底部设有座椅前后朝向转换的座椅翻转器。
其中座椅朝后设置适用于特别人群,如年龄小于2周岁宝宝的安全乘坐需要。
而座椅朝前设置则适用于腿脚行动不便的患者或老年人乘坐,此时动力车转化为助力车使用,既可以由坐在后座上的陪护人员操作操纵杆驱动控制,也可直接由坐在前椅上的人直接操作位于前座椅两侧的操纵杆来驱动控制。
同时,为适应不同体型和身高的乘坐需要,所述座椅底部设置有滑轨式座椅前后调节装置,可根据需要适时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
此外,为提升乘坐的舒适性,所述车架前端设有脚踏支架,作为乘坐者的放脚之用,并将脚踏支架设置成可折叠收纳式结构,以尽可能的缩小车身体积,满足高楼电梯的乘坐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去除前轮和一部分车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双操纵杆控制前置两轮转向的动力车,包括车架1、前置的两从动轮2和后置的一动力轮3,所述两前置从动轮2的转向通过双操纵杆转向系统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双操纵杆转向系统包括两对称设置在车架前部两侧的操纵杆41和一横向设置且中心与车架1前端销接的平衡杆42。每根操纵杆41下端固连一摆杆43,摆杆43中间套置在限制其左右摆动的车架限位套11中并通过一销子与限位套11活动销接,摆杆43尾端依序通过一后连杆44、前连杆45与平衡杆42的外端连接,同时前连杆45与后连杆44的销接处通过外侧设置的转向器5与对应侧的从动轮2连接。
在使用中,通过前后摆动两操纵杆41,依序带动摆杆43、后连杆44、前连杆45而使平衡杆42相对中心转动而实现两操纵杆41的联动操作,在此过程中,前后连杆45、44发生相应的前后移动,进而带动转向器5转动而实现从动轮2的转向。
所述车架1在两操纵杆41的空隙处设置有载物平台或载人座椅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是载人座椅6结构,在实际中也可将座椅拆除而增加一置物平台用于载物使用。本发明双操纵杆的转向系统设置,其在不改变现有动力车外形体积的情况下使得车架前侧释放出很大的空间,成倍提升了载物能力或载人空间,可满足实际生活或生产的多方位需求。
在此,当两操纵杆41之间设置成座椅6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座椅6朝前设置或朝后设置,在此,为方便调整,座椅6底部设有座椅前后朝向转换的座椅翻转器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呈艳,未经叶呈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26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