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式还原炉出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4353.0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3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叶标;黄中亮;刘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自立资源再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00 | 分类号: | C22B15/00;F27D3/15;B22D5/02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胡山 |
地址: | 3441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还原 炉出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式还原炉出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还原炉的出铜装置,都采用铸模,一般放上3块以上的铸模沿钢轨,每出完一块铜,拉动平板小车,用下一个铸模来装铜水。此方法出来的铜块一般都较大,一般都在500~1000kg左右。而这样的大块铜还要送至阳极炉精炼。由于铜块太大、太厚将导致阳极炉精炼时油耗过高。因此,在还原炉的出铜时,通过对出铜装置的改进,尽量使得浇铸的铜块大小厚度相适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还原炉出铜装置,使得出铜铜块大小、厚度便于掌握,同时提高出铜的浇铸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式还原炉出铜装置,它包括浇包和出铜流槽,所述出铜流槽和浇包设置在还原炉炉缸与圆盘浇铸机之间,出铜流槽沿着还原炉炉缸向浇包方向有一斜向下走的坡度,出铜流槽设置为拐弯的两个分支,各分支出口对应一浇包。
所述出铜流槽一端与还原炉炉缸连接,另一端两个分支对着两个浇包的浇口并高于各浇包的上沿,各浇包的出铜口深入到圆盘浇铸机的铸模内且出铜口底部高于铸模。
本实用新型还原炉出铜口流槽流出后,铜水先流至一浇包,再用浇包将铜水倒至圆盘浇铸模内,浇满一个铸模或铸模内铜水浇至一定量后,转动圆盘,将铜水浇至下一个铸模内,如此循环,计算好一次出铜量,使圆盘内的铸模可以浇足一次出铜量,将还原炉出来的铜水铸成薄片的铜块。
本实用新型加工的铜块能得到比较好的计算,因浇包内耐火泥放置较多,干燥需要较长时间,在干燥其中一个浇包时,另一个可以使用。提高了浇铸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铸模1,圆盘浇铸机2,浇包3,出铜流槽4,还原炉炉缸5,耐火砖6,出渣流槽7,炉缸下耐火砖8,地基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发明内容中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新式还原炉出铜装置:还原炉炉缸5放出的铜水流入出铜流槽4,出铜流槽4应设置拐弯,以使出铜口正对面可以供工人操作铜口时使用。出铜流槽4必须以一定的坡度往斜向下走。
出铜流槽4到浇包3前,需分两个分支,分别进入各自的浇包,这样便于浇包在出完铜后及时处理。处理一个浇包时,因浇包内耐火泥放置较多,干燥需要较长时间,在干燥其中一个浇包时,另一个可以使用。出铜流槽4出口必须高于浇包3上沿一定高度,便于浇包3自由活动。浇包3的出口必须深入到圆盘浇铸机的铸模1内,防止浇铜时浇到铸模外。同时,浇包3出口底部必须比铸模高出一定的高度,便于浇铸时浇包自由活动。
浇包3出来的铜水流到圆盘浇铸机2浇铸,将铜水浇成薄片。应用时,圆盘浇铸机2上的铜模1内装有的铜水是采用自然冷却,而不是采用冲水急冷。进一步:圆盘浇铸机2上的铜模1还可以根据需要换成阳极模,浇铸成阳极板供铜电解系统使用。
本实施例还原炉炉缸5设有耐火砖6,出渣流槽7,炉缸下耐火砖8,圆盘浇铸机2、浇包3和还原炉设在地基9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自立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自立资源再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43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