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塑胶尾气处理过程中的气体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1121.8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5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龚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亚强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3400 湖南省益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塑胶 尾气 处理 过程 中的 气体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塑胶回收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塑胶尾气处理过程中的气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废旧塑胶作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其大量堆积会造成“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废旧塑胶垃圾给人们视觉、嗅觉带来不良刺激的同时,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有苯和氯等有害物质产生,如不加以回收,污染物不断累积,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通常,我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对这些塑胶制品废气物的处理采用简单填埋和露天焚烧等方式,仍产生二次污染。
对废旧塑胶处理最环保的方式是使用零排放的热裂解处理方式。
废旧塑胶在热裂解炉内反应后会产生高温的尾气,对待尾气处理过程中,通常是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这样不但污染环境,达不到处理废旧塑胶的环保目的,也浪费了尾气中的可回收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塑胶尾气处理过程中的气体净化系统,用以吸收尾气中的酸性气体,回收利用废旧塑胶热裂解产生的有机油液混合物,实现尾气净化处理,同时节约资源。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塑胶尾气处理过程中的气体净化系统,它包括一个除尘系统,一个尾气吸收系统,一个油液收集系统,一个循环冷却系统;尾气依次经过除尘系统、尾气吸收系统;油液收集系统与尾气吸收系统相连;
所述的除尘系统为一级或多级除尘过滤塔(1);
所述尾气吸收系统为五级混合油液分离装置,分别为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Ⅰ(201)、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Ⅱ(202)、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Ⅲ(203)、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Ⅳ(204)、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Ⅴ(205),各级装置的进气管(7)与出气管(8)首尾相连,形成回路;各装置内盛有用于吸收尾气中的酸性气体的碱性溶液;所述混合油液分离装置为密闭装置,进气管置于液面之下,出气管置于装置最顶端;所述混合油液分离装置的液面之上置有集液管(9);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Ⅰ(201)和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Ⅱ(202)的集液管(9)汇聚到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Ⅲ(203)中,液分离装置Ⅲ(203)的集液管(9)汇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却装置(6)内;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Ⅳ(204)的集液管(9)汇聚到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Ⅴ(205)内,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Ⅴ(205)的集液管(9)汇聚到混合油液收集冷却装置(6)内;
所述油液收集系统包括一个混合油液收集冷却装置(6),其与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Ⅲ(203)、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Ⅴ(205)的集液管(9)相连;
所述循环冷却系统设置在除尘系统、尾气吸收系统与油液收集系统中。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冷却系统采用冷却水。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油液分离装置的进气管与出气管均为双层管道,内管内通气,外管内通水,内外两管互不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油液收集冷却装置(6)设置在水池之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吸收处理废旧塑胶燃烧尾气中的粉尘、酸性气体,避免污染空气。
2、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有机物质,形成混合油液后回收利用,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数字标注表示为:1、除尘过滤塔;201、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Ⅰ;202、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Ⅱ;203、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Ⅲ;204、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Ⅳ;205、混合油液分离装置Ⅴ;3、循环冷却水;4、储水池;6、混合油液收集冷却装置;7、进气管;8、出气管;9、集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除尘系统,一个尾气吸收系统,一个油液收集系统,一个循环冷却系统;尾气依次经过除尘系统、尾气吸收系统;油液收集系统与尾气吸收系统相连;
所述的除尘系统为一级或多级除尘过滤塔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亚强,未经龚亚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11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