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1722.9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4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蓝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倪金荣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入耳式耳机或者头戴式耳机,其听筒体积较大,基本完全遮挡住或塞入人耳的外耳道,对外界声音衰减大,破坏了人耳的集音功能;长时间塞入人耳,会带来异物感,而且会对人耳的软骨造成压迫,佩戴的舒适度较低;现有耳塞式耳机的听筒的承重只有0.3Kg左右,施力超过0.3Kg,听筒就会从耳朵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耳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耳机,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耳机包括空心的“V”字形固定架,所述“V”字形固定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空心的固定壳体,“V”字形固定架的内部空间与固定壳体的内部空间联通,所述“V”字形固定架和/或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出音孔。
上述耳机还包括扬声器,所述固定壳体上还设置有共鸣腔,所述扬声器固定于共鸣腔内。
或者上述耳机还包括扬声器及扬声器壳体,所述扬声器固定于扬声器壳体内,所述扬声器壳体与固定壳体通过导管联通。
上述出音孔设置于固定壳体的上表面或者朝向人耳的一侧面。
上述“V”字形固定架的两个分支的尖端通过弧形连接部互相连接。
上述弧形连接部为中空的,弧形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与V”字形固定架的内部空间联通,所述弧形连接部上设置有出音孔。
上述固定壳体上还固定有耳挂。
上述“V”字形固定架的材料为硬质塑料或弹性材料。
上述固定壳体的截面呈圆柱形,固定壳体的直径为3-6mm;或者固定壳体的截面呈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出音孔低于耳屏和对耳屏上沿,不会遮挡人耳的外耳道,不会影响人耳的集音功能;体积小也不会带来异物感,而且对人耳的软骨的压迫也很小,佩戴舒适度高;空心的固定壳体设置有出音孔,空心的固定壳体粗细等于于人耳的屏间切迹处的宽度,可充分利用人耳的集音功能,保密性高于现有耳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效果好,听筒的承重达到0.6Kg左右,不易从耳朵中脱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其中:1-“V”字形固定架;2-固定壳体;3-出音孔;4-扬声器;5-弧形连接部;6-导管;7-扬声器壳体;8-共鸣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耳机,包括空心的“V”字形固定架1,“V”字形固定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空心的固定壳体2,固定壳体紧贴人脸,“V”字形固定架的内部空间与固定壳体的内部空间联通,“V”字形固定架和/或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出音孔3。较佳的,固定壳体的截面呈圆柱形,固定壳体的直径为3-6mm;或者固定壳体的截面呈椭圆形。
实施例一:如图1,耳机还包括扬声器4,固定壳体上还设置有共鸣腔8,扬声器固定于共鸣腔内,共鸣腔用于放大扬声器的效果。该结构也适用于蓝牙耳机。
实施例二:如图2,耳机还包括扬声器4及扬声器壳体7,扬声器固定于扬声器壳体内,所述扬声器壳体7与固定壳体通过导管6联通。
较佳的,上述出音孔设置于固定壳体的上表面或者朝向人耳的一侧面,收音效果基本没有差别。
更佳的,上述“V”字形固定架的两个分支的尖端通过弧形连接部5互相连接,向下施力使“V”字形固定架不易向上滑出,因而“V”字形固定架的固定效果更为稳固,承重达到0.6Kg左右,施力0.6Kg左右,不易从人耳中脱落。弧形连接部可以是中空的,弧形连接部的内部空间与V”字形固定架的内部空间联通,弧形连接部上也可以设置有出音孔。
上述固定壳体上还固定有耳挂,耳挂给耳机听筒稳固增加了另一个保障,同时,可以替“V”字形固定架分担承重。
上述“V”字形固定架的材料为硬质塑料或弹性材料。弹性材料优选硅胶,贴合度高,佩戴方便。
佩戴时,将圆柱形的固定壳体放置于人耳的屏间切迹处,固定壳体的直径为3-6mm,与大多数人的屏间切迹的宽度相符,“V”字形固定架的两个分支分别向耳屏和对耳屏延伸,高度低于或等于耳屏和对耳屏,直视状态下,耳屏和对耳屏刚好遮挡住V”字形固定架的两个分支,只能看到固定壳体,分支的形状与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的形状相符,可以使“V”字形固定架与人耳最大化接触,优化固定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蓝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蓝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17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