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反激变换器输出过压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7667.4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薛涛;陈华聪;覃周;陈忠富;卢志飞;吕亚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爱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M1/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汤喜友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激变 输出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反激变换器输出过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自激式反激变换器通常称为RCC(Ring Choke Converter),基于RCC方式的开关电源不需要外部时钟,工作频率和占空比均受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控制。
在反激变换器中通常包括:PWM控制模块、MOS管、变压器及限流电阻,电压输入端依次通过变压器原边线圈、MOS管漏极和源极、限流电阻接设备地,PWM控制模块连接MOS管的栅极用于控制MOS管导通或截止,变压器副边线圈依次经过整流二极管及输出滤波模块向电压输出端供电。现有PWM控制模块多用晶体管电路实现与MOS管及变压器共同构成反激振荡电路。
然而现有的反激变换器存在反馈环路检测不精确,过压保护检测失效、电路结构复杂等问题,对整个电源的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反激变换器输出过压保护电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反激变换器输出过压保护电路,包括:PWM控制模块、MOS管、变压器及限流电阻,电压输入端Vin+依次通过变压器原边线圈、MOS管漏极和源极、限流电阻接设备地,PWM控制模块连接MOS管的栅极用于控制MOS管导通或截止,变压器副边线圈依次经过整流二极管及输出滤波模块向电压输出端Vo供电,还包括:光耦芯片U1、NPN型三极管Q4和基准源芯片IC1,整流二极管阴极经过一稳压管ZD1连接光耦芯片U1内光电二极管阳极,所述光电二极管阴极连接基准源芯片IC1的阴极连接端,基准源芯片IC1的阳极连接电源地,电压输出端Vo依次经一电阻R13、一电阻R14接电源地,基准源芯片IC1的基准压设置端连接在电阻R13和电阻R14的连接点上,输出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依次经过一稳压管ZD2、一电阻R12连接至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光电二极管阴极,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电源地,光耦芯片U1内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PWM控制模块的电压比较端,光耦芯片U1内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设备地。
优选地,所述基准源芯片IC1采用TL431芯片。
优选地,还包括一与变压器原边线圈耦合的辅助线圈,辅助线圈向PWM控制模块供电。
优选地,基准源芯片IC1的阴极连接端与基准压设置端连接一电容C12。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稳压管ZD1作为第一道检测保障,以稳压管ZD2、基准源芯片IC1和NPN型三极管Q4构成的保护电路作为第二检测保障,实现双重检测保障并通过光耦芯片U1反馈回PWM控制模块,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检测准确,防护性能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路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体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反激变换器输出过压保护电路,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PWM控制模块、MOS管Q1、变压器T1及限流电阻R9,电压输入端Vin+依次通过变压器T1原边线圈、MOS管Q1漏极和源极、限流电阻R9接设备地,PWM控制模块连接MOS管Q1的栅极用于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变压器T1副边线圈依次经过整流二极管D2及电感L1向电压输出端Vo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爱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爱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7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无线modem拨号接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