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8210.5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4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宗志坚;何志昌;朱昊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7/00 | 分类号: | B62D2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材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对汽车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节能环保、安全性能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通过新材料的普遍应用,汽车的重量变轻,节省燃油,另一方面更轻的车身需要更好的安全性能,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
榫接结构应用到汽车车身的梁相交连接结构中,可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型材梁作为车身结构材料,由于现有的型材的强度不高,在满足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其安全性能和抗碰撞能力往往受到质疑。因此,现有技术亟需一种既能满足车身轻量化的需要,又能满足车身安全性能需求的高强度型材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满足车身轻量化需要,又能满足车身安全性能需求的高强度型材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包括型材和加强筋条,所述型材内部设置有空心槽位,所述加强筋条插接于型材内部的空心槽位。
作为优选,所述型材的截面为矩形截面。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槽位分布于型材的四个角,所述加强筋条的数量为四条,四条加强筋条分别插接于型材四个角的空心槽位内。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槽位位于型材的中部,所述加强筋条为矩形筋条,矩形筋条插接于型材中部的空心槽位内。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槽位分布于型材的侧面,所述空心槽位呈T型,所述加强筋条呈T型,所述加强筋条与空心槽位的数量对应,T型的加强筋条插接于型材侧面的空心槽位内。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条的数量为两条、三条或四条。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条为空心的加强筋条或实心的加强筋条。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条为由钢或碳纤维制造而成的高强度加强筋条。
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型材结构,通过物理方法复合,在型材内部的空心槽位处插接加强筋条,可大大增加型材结构的强度,而且重量得到有效控制,利用上述高强度型材进行车身的榫接,既能满足车身轻量化需要,又能满足车身安全性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二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三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三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三的另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实施例三的又一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型材
2—加强筋条
3—空心槽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型材结构,包括型材1和加强筋条2,所述型材1内部设置有空心槽位3,所述加强筋条2插接于型材1内部的空心槽位3。通过物理方法复合,在型材1内部的空心槽位3处插接加强筋条2,可大大增加型材1结构的强度,而且重量得到有效控制,利用上述高强度型材1进行车身的榫接,既能满足车身轻量化需要,又能满足车身安全性能需求。
所述型材1的截面为矩形截面,矩形截面的型材1可延伸出四个不同的定位表面,使型材1便于与外部构件的连接;而且还增加型材1内部的插接空间,使加强筋条2与型材1有不同的组合形式。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空心槽位3分布于型材1的四个角,所述加强筋条2的数量为四条,四条加强筋条2分别插接于型材1四个角的空心槽位3内。型材1可以为公梁或者母梁,当公梁和母梁进行榫接后,公梁穿过母梁内部的插接孔,母梁的插接孔不便于插接加强筋条2,但公梁并不干涉位于母梁四个角的空心槽位3,因此针对即使是榫接后的型材1,也可以将加强筋条2插接于公梁或母梁,适用范围广,大大增加型材1结构的强度。
在满足型材1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加强筋条2可设计为空心的加强筋条或实心的加强筋条。如果空心槽位3的体积大,可使用空心的加强筋条2,一方面可节约加强筋条2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降低加强筋条2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82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扰流板
-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后地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