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常压潜水作业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1015.8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3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方裕华;方郑昱;方元昊;方悠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裕华;方郑昱;方元昊;方悠然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高学刚 |
地址: | 116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常压 潜水 作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作业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双层常压潜水作业舱。
背景技术
在船舶维护过程中,特别是大型船舶的维护和检修过程中,需要潜水员进行潜水作业,传统的方式是潜水员穿上潜水服后,潜入船底或半潜平台的浮体底部,进行安装部件或检修海损等工作。这种方式一方面会造成潜水员操作不便、延长操作时间的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水深较大,这种潜水作业对潜水人员来说还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水下作业辅助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让操作人员在大气压环境下对船舶底部进行维护或检修,安全、方便的双层常压潜水作业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双层常压潜水作业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潜水作业舱包括舱体1,舱体1为顶面敞开的立方体形,在舱体1的上端设置有环状的气囊16,舱体1的夹层为干舱2,干舱2朝向舱体1内侧的方向上开设有带有视窗的水密门3,与干舱内腔4分别连通有干舱进气管5和干舱出气管6,干舱进气管5与干舱出气管6均与设置在辅助工作艇7上的气泵连通,与舱体工作腔8相连通的设置有工作腔排气管9,工作腔排气管9的排气端设置在浮箱10上并保持常开状态,在舱体工作腔8内还设置有排水潜水泵组11,与舱体工作腔8相连通的进水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阀。
在所述舱体1的轴向上,其夹层分隔为多个干舱2,每个干舱2均配置有干舱进气管5和干舱出气管6。
在所述舱体1的横断面上,其夹层分隔为多个干舱2,并且每个干舱2均配置有干舱进气管5和干舱出气管6。
所述的舱体工作腔8内设置有与舱体1固定连接的机械升降平台13、行走平台14和直梯15。
所述的气囊16的上端设置有蜂窝状密封圈12。
所述舱体1上还设置有位于其中轴上的压载舱17。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阶段在进行船舶底部养护和维修时,需要让操作人员穿戴潜水服潜入水下一定深度处进行操作,这样一方面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另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特殊的水下作业辅助结构,它可以让作业人员在常压(大气压)环境下在船舶底部进行施工操作,利用浮力实现内腔的密封,不仅可以加快船底作业的进程,方便操作人员作业,同时与传统的潜水服相比,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当潜水员无法维修,或需要定期清理海洋寄生贝类和涂装时,就需要船舶进入船坞进行处理。大型船舶和平台进坞的修理费和拖航费至少数百万元,有时甚至达上千万元,而本发明则可节省这笔巨大的费用。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常压潜水作业舱,它包括舱体1,舱体1的形状为一顶面敞开的立方体形,在舱体1的上端(即敞开部分)设置有封闭的环状气囊16,舱体1为双层结构,其夹层内为干舱2,在干舱2朝向舱体1内侧的方向(即朝向舱体工作腔4)上开设有带有视窗的水密门3,与干舱内腔4分别连通的设置有干舱进气管5和干舱出气管6,并且干舱进气管5与设置在辅助工作艇7上的气泵连通,与舱体工作腔8相连通的设置有工作腔排气管9,并且工作腔排气管9的排气端设置在浮箱10上,保持常开状态与大气连通,在舱体工作腔8内还设置有排水潜水泵组11,与舱体工作腔8连通的设置有进水管路,在进水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为了保证本作业舱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了提高其工作过程中的灵活性,在舱体1的轴向上将双层结构的夹层分割为多个干舱2,并且在其横断面上其双层结构的夹层也分割成多个干舱2,并且每个干舱2均配置有干舱进气管5和干舱出气管6;这样即使本作业舱的外壳发生破损,也仅仅是一部分干舱2泄露进水,不致沉没;
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在舱体工作腔8内进行工作,在舱体工作腔8内还设置有机械升降平台13、行走平台14和直梯15,并且上述结构均与舱体1固定连接;
为了保证作业舱在工作过程中的密闭性,在气囊16的上端还设置有蜂窝状密封圈12;由于气囊16的硬度较大,在船底和浮体底部附有贝类水生物时难以保证水密,采用用蜂窝状密封圈12可以在保证不漏水的同时防止气囊16损伤。
为了保证舱体1在海洋中悬浮过程中的稳定性,在舱体1的中轴线上还设置有压载舱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裕华;方郑昱;方元昊;方悠然,未经方裕华;方郑昱;方元昊;方悠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10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