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机联合循环机组烟气深度冷却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3376.6 | 申请日: | 2013-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36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徐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进峰 |
主分类号: | F24D3/00 | 分类号: | F24D3/00;F23J13/08;F23J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2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循环 机组 烟气 深度 冷却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燃机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的烟气深度冷却余热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受材料耐酸性和防腐技术的限制,燃机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均要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以上,以防止低温腐蚀。因此,燃用天然气的F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一般在80-90℃,而双压系统的E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受蒸发量的限制,排烟温度一般在110-130℃。对于热电联供机组且供热凝结水要回收到汽水系统的,如不采用适当的措施,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还会更高,可达125℃左右。过高的排烟温度,将烟气的物理显热和烟气中水蒸气的潜热作为废热随烟气通过烟囱排入了大气,不仅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带来环境的热污染,鉴于此,如何基于现有的防腐材料和防腐技术,在保证机组纯发电出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排烟温度、回收烟气的物理显热和潜热,是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回收烟气的物理显热和烟气中水蒸气的潜热,而且冷凝液可吸收烟气中的部分有害成分(SO2、NOX)和微颗粒的燃机联合循环机组烟气深度冷却余热回收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机联合循环机组烟气深度冷却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冷凝式热交换器、冷烟囱、热烟囱、联络烟道、烟气挡板、管道风机、冷凝液收集装置、热网供水系统、去热网水系统、去废水处理系统,所述冷凝式热交换器布置在冷烟囱内,所述冷烟囱的烟道进口与联络烟道连接贯通,所述冷烟囱出口与大气连接贯通,所述热烟囱的进口与余热锅炉的炉膛连接贯通,热烟囱有两个出口,一个直接排入大气,另一个与联络烟道连接,在所述冷烟囱和热烟囱之间安装有联络烟道,所述联络烟道上安装有烟气挡板及管道风机,所述烟气挡板位于热烟囱出口下方,所述冷凝液收集装置安装在冷烟囱的下端,所述热网供水系统位于冷烟囱出口下方,所述去热网水系统位于热网供水系统下方,所述去废水处理系统位于冷凝液手机装置下方。
本实验新型中,所述冷凝式热交换器布置在冷烟囱内,冷凝式热交换器有1个冷水进口、1个热水出口,1个烟气进口,1个烟气出口。
本实验新型中,所述烟气挡板的开与关,可控制烟气的流动方向及流量,使余热锅炉的尾部烟道与冷烟囱或热烟囱的烟道贯通,烟气可经安装在冷烟囱的冷凝式热交换器冷却降温后排入大气或直接通过热烟囱排入大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燃机联合循环机组烟气深度冷却余热回收系统,本实用新型对机组的现有系统、余热锅炉的结构及其运行不产生影响,不影响机组的最大出力,对现役机组只需要增加本实用新型而不改变其它设备、系统等就可以完成改造,达到降低排烟温度,提高余热锅炉效率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式热交换器如需检修,可在机组运行下进行,控制烟气挡板的开与关,本实用新型除具备停炉时余热锅炉的保温保压功能外,还具备燃机热通道和余热锅炉炉膛快速冷却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排放的良好效果,通过烟气通过冷凝式热交换器中冷却,其中的水蒸气在凝结过程中,可吸收部分烟气组分或与烟气组分发生反应,使得排烟中的有害成分(如SOX,NOX)和微颗粒的含量降低,本实用新型节能效果显著:以某种燃机联合循环机组为例,当余热锅炉126℃的排烟经冷凝式热交换器分别冷却到90℃、70℃、50℃后释放的显热、潜热及节能效果的计算如下表所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进峰,未经徐进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33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ZnTiO3多孔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电磁感应方式的位置检测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