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1312.6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5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冯勇雄;方祥建;欧毓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9 | 分类号: | H04B10/079;G08C2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陈振;李双皓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评估 红外光 干扰 强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线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红外光通讯应用非常广泛,在空调、电视等家电上均有使用红外遥控系统,其原理就是遥控器发出几个ms到数百ms长度红外光,空调、电视内部的接收装置收到红外光之后对信号进行滤波、解码、分析、执行,这样实现了对空调、电视的远距离控制。在实际使用中这些红外遥控系统往往会受到其他红外信号源的干扰,如太阳光、电子节能灯、红外监控报警器等,一旦红外遥控系统受到干扰,家电产品将完全无法操作。售后服务人员在维修时往往采用更换对应零部件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干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对红外光干扰的强度进行量化测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包括红外传感装置、MCU处理器及显示装置,所述MCU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显示装置电连接;
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用于采用红外光信号;所述MCU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采集的红外光信号计算干扰次数;所述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所述干扰次数。
较优地,所述MCU处理器包括主芯片、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和红外传感接收电路,所述主芯片分别与所述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和红外传感接收电路电连接。
较优地,所述主芯片的型号为Atemga16L-8PU。
较优地,所述显示装置为数码管。
进一步地,所述数码管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数码管显示个位上的数值,另一个所述数码管显示十位上的数值。
较优地,所述MCU处理器还包括用于向所述主芯片供电的电源整流滤波电路。
较优地,所述红外传感装置为红外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对红外光干扰的强度进行量化测试,其适用范围广,为解决红外遥控通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2为图1所示主芯片的引脚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红外传感接收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源整流滤波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晶振电路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复位电路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显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评估红外光干扰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包括红外传感装置、MCU处理器和显示装置;MCU处理器分别与红外传感装置和显示装置电连接,其中,红外传感装置用于采用红外光信号,MCU处理器用于根据红外传感装置采集的红外光信号计算干扰次数,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所述干扰次数。MCU处理器为单片机,(Micro Controller Unit简称MCU,中文名称为多点控制单元),显示装置优选数码管。
MCU处理器包括主芯片100、晶振电路103、复位电路104、显示驱动电路105和红外传感接收电路101,主芯片100分别与晶振电路103、复位电路104、显示驱动电路105和红外传感接收电路101电连接。主芯片100的型号为Atemga16L-8PU,主芯片100的第1至第3引脚分别连接显示驱动电路105的TD65783芯片的D1、D2和D3引脚,TD65783芯片用于驱动数码管DS1和数码管DS2的阴极,数码管DS1和数码管DS2的阳极由芯片ULN2003驱动,芯片ULN2003的输出端连接数码管DS1和数码管DS2的阳极,芯片ULN2003的输入端连接主芯片100的第34至第40引脚。
主芯片100的第10引脚、第30引脚和第32引脚作为电源引脚,第10引脚、第30引脚和第32引脚串联电源整流滤波电路102连接至外设电源。其中,电源整流滤波电路102的输出电压为直流5V。
主芯片100的第11引脚和第31引脚接地,主芯片100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连接晶振电路103,晶振电路103包括晶振Y1、电容CX1和电容CX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13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