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8318.4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1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亚伯特·特休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告第5,653,598号及第6,186,797号揭示了一种平面栅格阵列连接器,其包括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配合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固持部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延伸出上表面与平面栅格阵列芯片模块接触且第二弹性臂延伸出下表面与电路板接触,即形成平面栅格阵列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呈倾斜设置,以使平面栅格阵列芯片模块压缩时,具有较好的弹性。但是,垂直于导电端子与平面栅格阵列芯片模块的组配方向的导电端子的间距变的很大且不能紧密组装。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连接器的尺寸变的越来越小且导电端子的数量越来越多,且小间距及具弹性的导电端子可以克服传统导电端子的缺点。
鉴于上述状况,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小间距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限制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上表面与下表面的收容槽,所述每一个导电端子包括沿收容槽滑动的上端子及支撑上端子的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包括延伸出绝缘本体上表面且位于自由末端的第一弯曲部、沿第一弯曲部延伸的第二弯曲部及位于底端的第三弯曲部,下端子包括与上端子接触的第四弯曲部、与第四弯曲部连接的弹性臂及位于底端的第五弯曲部,当有外力作用在上端子的第一弯曲部时,上端子与下端子均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下端子的第四弯曲部与上端子的第二弯曲部可相互抵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夹持在第五弯曲部与绝缘本体之间的锡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上端子经过弯折形成,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及第三弯曲部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具有内表面,所述上端子的第二弯曲部沿所述内表面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下端子经过弯折形成,第四弯曲部、弹性部及第五弯曲部依次首尾相连,所述弹性部与收容槽的内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弯曲部还包括与第三弯曲部相连的竖直部且所述竖直部抵靠在收容槽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槽的尺寸稍小于下端子的宽度且下端子卡持在绝缘本体内,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弹性部下方且支撑弹性部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上端子的第二弯曲部的材料刚度大于下端子的第四弯曲部的材料刚度,所述上端子的第三弯曲部设有闭合的环形末端,所述第四弯曲部为第三弯曲部提供一个导引面,以供上端子向下插入且供第三弯曲部通过。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也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上表面与下表面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内表面,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互相配合且收容在收容槽内的上端子与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三个弯曲部,所述下端子包括位于两个自由末端的至少两个弯曲部,所述上端子与下端子在外力作用下,在横向方向与垂直方向上发生偏移且发生互相抵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上端子的三个弯曲部的其中之一的中部朝向收容槽的第一内表面突伸,所述另外两个弯曲部在顶端、底端分别向上、下弯折延伸,所述下端子还包括位于两个弯曲部之间的竖直部,所述竖直部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内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三个弯曲部的其中之一的中部朝向收容槽的第一内表面突伸,所述另外两个弯曲部朝向第二内表面突伸,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被下端子与绝缘本体夹持的锡球,所述上端子与下端子分别延伸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至少存在以下优点:导电端子由相互配合的上端子与下端子组成,上端子与下端子均是经过简单的弯折形成且可简化导电端子的弯折过程;并通过上端子与下端子之间的抵接,实现导电端子的电性导通,导电端子需要较小的空间,且可以减小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进而顺应小型化的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下端子未被压缩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83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造用型芯、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型芯的铸造方法
- 下一篇:带材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