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0539.5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2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邹喆;张群;张金来;梁崇元;薛爽;任海斌;张燕;向常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长江航道局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透水 框架 整体 预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用于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施工制作。
背景技术
传统的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预制,采用塑料模具或钢制模具进行构件预制,需经模具安装、混凝土搅拌、注模、振捣、起模、养护、脱模、再养护、焊接拼装等工序,才能完成透水框架的预制施工,工序组织与安排较为复杂、特别是人员工种、劳动力、进场材料等关键环节,现场管理难度较大,需管理人员精心组织;其次,传统的预制施工装置,施工人员体力耗费较大,操作准确性较低,各班组之间工效不均,因此,降低了透水框架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及强度;再者,由于传统的预制构件头部焊接点部分钢筋裸露在外,在搬运、装卸及抛投过程中易造成人员划伤及落水事故,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该装置制作的透水框架,钢筋全部附着在混凝土内,钢筋不再裸露在外,增强了钢筋焊接点的牢固性;成型后构件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度值得以进一步地提高,外露钢筋嵌入混凝土内,外观质量也有显著改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包括:三个中空的边模,三个中空的侧模,所述三个边模连通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底模,所述底模的三个顶点分别连通所述三个侧模的底端,所述三个侧模的顶端连通、并开设一个灌浆口;所述三个中空的边模、三个中空的侧模内分别设有钢筋、共六根;位于边模内的三根钢筋连接构成三角形框架,位于侧模内的三根钢筋一端分别与三角形框架顶点连接、另一端在灌浆口位置固定连接。
所述边模、侧模均为钢材拼接构成,其横截面为矩形的中空模具单元。
所述底模上安装有溢流管。
所述侧模上固定设有卡箍。
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有益效果如下:
底模上安装有溢流管,防止混凝土灌浆过多,便于混凝土溢出,也便于观察灌浆成型完毕。侧模上固定设有卡箍,由于侧模构成四面六边的框架,为加强其承受混凝土浆压力,通过卡箍固定。所述边模、侧模均为钢材拼接构成,便于拆卸,拆卸完毕露出即得:混凝土四面六边透水框架。
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制得的混凝土透水框架, 钢筋全部附着在混凝土内,钢筋不再裸露在外,增强了钢筋焊接点的牢固性,有效防止了在搬运、装卸及抛投过程中造成的破损,降低了预制返工率。同时,避免了外露钢筋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事故发生,提高了在施工各环节的安全性。创新型的透水框架整体预制施工工艺,通过提高混凝土的灌注及振捣的整体效率,成型后钢筋构件三三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度值得以进一步地提高,外露钢筋嵌入混凝土内,外观质量也有显著改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模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混凝土透水框架整体式预制模具,包括:三个中空的边模1,三个中空的侧模2,所述三个边模1连通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底模3,所述底模3的三个顶点分别连通所述三个侧模2的底端,所述三个侧模2的顶端连通、并开设一个灌浆口4。
所述三个中空的边模1、三个中空的侧模2内分别设有钢筋5、共六根。位于边模1内的三根钢筋连接构成三角形框架,位于侧模2内的三根钢筋5一端分别与三角形框架顶点连接、另一端在灌浆口4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边模1、侧模2均为钢材拼接构成,其横截面为矩形的中空模具单元。所述底模3上安装有溢流管6。所述侧模2上固定设有卡箍。
本实用新型整体式预制模具的组装过程包括:
1)、制作钢制三个中空的边模1,连接构成三角形的底模3。
2)、钢筋5“三三”焊接,围绕已焊接好的钢筋5组装模具;
3)、组装完成后,经混凝土搅拌、注模、振捣、脱模、养护等工序后,则完成框架制作的整套工序。经整体预制后的透水框架,钢筋5全部附着在混凝土内。通过提高混凝土的灌注及振捣的整体效率,成型后钢筋5“三三”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度值得以进一步地提高,外露钢筋5嵌入混凝土内,外观质量也有显著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长江航道局,未经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长江航道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05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