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1104.2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4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钟松材;莫明亮;严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罗伟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商品化二次电池,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发展,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高放电电压、高能量密度以及其优良的低自放电特性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液态电解液,液态电解液对裸电芯的浸润主要是通过裸电芯的阴极极片、阳极极片与隔离膜对电解液的毛细作用进行电解液的运输。对于能量密度与体积较小的裸电芯、电解液对裸电芯的浸润速度可以接受。但是对于高能量密度、厚度(厚度≥4mm)较大的裸电芯,通过阴极极片、阳极极片与隔离膜的毛细作用,电解液不能快速地浸润裸电芯,影响生产效率,并且电解液不能在裸电芯中均匀分布,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另外,裸电芯在封装时,会与封装膜发生碰撞,导致封装不可靠,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在裸电芯封装完成后进一步抽真空时,还会使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底部发生抽瘪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该电池中的电解液能够快速浸润裸电芯,且电解液在裸电芯中均匀分布;还能加强裸电芯封装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裸电芯、用于容纳所述裸电芯的封装膜和灌注于所述封装膜内的电解液,所述裸电芯的底部和/或头部设置有多孔材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多孔材料层的厚度为5um~50um。所述多孔材料层的孔隙率为30%~85%,孔径为1um~20um,此外,还可以对多孔材料层进行人为造孔,人造孔径为100um~4750um,目数为4目~120目。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多孔材料层的厚度为10um~40u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多孔材料层的厚度为20u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多孔材料层设置为聚乙烯层、聚丙烯层、聚偏氟乙烯层、聚四氟乙烯层、聚丙烯酸酯层或聚丙烯酰胺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裸电芯的底部和头部通过胶纸层与所述多孔材料层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裸电芯的底部和头部通过粘接剂层与所述多孔材料层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粘接剂层设置为聚偏氟乙烯层、丁苯橡胶层、聚氨酯层或聚丙烯酸酯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裸电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多孔材料层的一端边缘与裸电芯的一侧边齐平,另一端边缘距裸电芯的另一侧边的距离为1~5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裸电芯底部和/或头部设置多孔材料层,能够在裸电芯与封装膜间起到缓冲作用,减轻了裸电芯对封装膜的冲击,加强了裸电芯封装的可靠性,并且在裸电芯的底部设置多孔材料层,可以对封装膜起到支撑作用,在对封装好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进一步抽真空时避免将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底部抽瘪。同时,在裸电芯底部和/或头部设置多孔材料层,由于该多孔材料层具有优异的吸液性能,因此不能直接浸润裸电芯的部分电解液在多孔材料层的毛细作用下可沿着多孔材料层快速扩散,增大电解液与裸电芯的接触面积,实现电解液对高能量密度、并且厚度(厚度≥4mm)较大的裸电芯的快速浸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裸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11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用于ESD、EMI以及EMC的插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