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通道注入式大雾通量细水雾喷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3836.5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8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肖修昆;申秉银;梁天水;张青松;廖光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7/24 | 分类号: | B05B7/24;B05B7/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注入 大雾 通量 水雾 喷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火洗消喷头,特别涉及一种多通道注入式大雾通量细水雾喷头,该喷头可用于大尺度火灾扑救及危险化学品事故洗消作业。
背景技术
由于环保问题,卤代烷灭火剂被逐步淘汰,细水雾作为灭火剂对于环境的潜在优势使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拓展:细水雾灭火系统既有水喷淋系统的冷却作用,又有气体灭火系统的窒息作用,是一项非常好的值得推广的灭火技术。在细水雾灭火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细水雾喷头的结构设计决定了水雾进入火场后的状态及灭火效果。然而,在传统的雾化喷头中,喷嘴结构较为固定,在灭火过程中,如果流量过大,会使喷嘴出口截面积远远大于实际要求,影响喷嘴的雾化效果;而如果选择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喷嘴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额定流量,不能满足大尺度火灾应急或危险化学品洗消场所的要求。同时,传统的小尺寸细水雾雾化功能单一,往往只具有灭火的功能,而在洗消功能上则鲜有考虑,特别是雾化喷头往往由于雾化孔径过小容易发生堵塞,对水质和洗消添加剂均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传统细水雾雾化喷头流量较小,不适用于大尺度火灾扑救或危化品事故现场洗消作业,提供了一种多通道注入式大雾通量细水雾喷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通道注入式大雾通量细水雾喷头,包括可调式连接管、管形雾化器和水及灭火剂进液管,所述雾化器与所述水及灭火剂进液管焊接且内部连通,所述雾化器套设在所述可调式连接管外,所述雾化器的开放末端延伸形成气液雾化内腔,
其中,所述喷头还包括洗消剂进液套筒,洗消剂进液套筒以贯通套装方式设在所述雾化器和水及灭火剂进液管外,并且与所述雾化器和水及灭火剂进液管都焊接连接,
所述洗消剂进液套筒连接至少一根洗消剂进液管,
所述雾化器开放末端延伸段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喷孔,若干喷孔连通洗消剂进液套筒和所述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洗消剂进液套筒连接酸性洗消剂进液接口和碱性洗消剂进液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雾化器开放末端内设有10-30个圆柱段喷孔,360°均匀分布于雾化器管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雾化器开放末端内设有20个圆柱段喷孔,相邻两个孔的圆心相差18°,喷孔与雾化器中轴线呈45°。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可调式连接管和雾化器通过活动连接形成预定的孔环缝隙和气液雾化区域,固定卡件设在可调式连接管外周,并沿其轴向移动锁紧固定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喷头的可调式连接管和雾化器通过活动连接形成预定的孔环缝隙和气液雾化区域,从而方便调节液体流量、流速以及流向,实现不同的雾化结果。液体一旦施加至气液雾化区域和气液雾化内腔中,将与高速气体发生混合、撞击、切割、摩擦、破碎等作用而急剧破裂,并在高速运动中进一步雾化,最终产生大通量、高流速、多种用途的细水雾,实现灭火和洗消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可调式连接管和雾化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卡件为可调节式卡环。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可调式连接管的一末端连接进气过渡连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技术方案,在可调式连接管上还连接一气流脉动连接管,以在必要时进行空气补充,保持持续稳定的进气量。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喷头相对于常规的压力式单流体细水雾喷嘴,由于进液接头多,且液体注入雾化腔中的尺寸相对压力式单流体喷嘴要大得多,可以通过多个进液接头方便地添加各种洗消剂和灭火添加剂,实现多种特性功能的雾场,适用于对雾通量需求较大的大尺度火灾扑救及大规模危险化学品洗消作业现场;并可实现酸性洗消剂及碱性洗消剂的快速切换喷射。
本实用新型的雾化洗消喷头,且液体注入雾化腔中的尺寸相对压力式单流体喷嘴要大得多,因而添加剂的粘滞性对雾化效果的影响不大,不容易发生堵塞,尤其是在危险化学品洗消过程中,有利于水与洗消剂等多种液体混合后的高效雾化,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洗消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38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磁性的焊接控制手柄
- 下一篇:单反应器SCR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