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极化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1429.9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2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东 |
主分类号: | G01N17/04 | 分类号: | G01N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000 河北省廊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极化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阴极保护中极化电位的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高纯锌/铜参比电极做内胆的新型极化探头,采用微孔半透技术,测试数据更为精准,操作简单的一种新型极化探头。
背景技术
管道阴极保护是为防止钢管道腐蚀而广泛采用的保护技术,极化电位的测量是阴极保护技术最重要的控制参数,常规方法是采用普通参比电极与被测构筑物测定保护电位,但这种检测方法在检测时会因土壤IR降而引起误差,导致错误判断。还有一种是采用断电测量法,是暂时性切断被测构筑物上的保护电源从而得到被测构筑物的瞬间极化电位,但是此方法需要断开被测构筑物上所有接地点,对于牺牲阳极保护法则无法进行测量;尽管可以用增加通电模拟试片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极化电位测量问题;但因参比电极与模拟试片之间存在的IR降及可能叠加杂散电流引起的影响,都使这种测试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测试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为此特推出:一种新型极化探头可方便简单准确的测量阴极保护极化电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测试探头能使测量通道上的IR降减至极小(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计)且完全不受杂散干扰电流的影响,并可方便地实施断电电位测量及管道极化电位测量,实现了杂散电流干扰的管段、用 常规方法无法进行极化电位测量区域的数据测试,而测试数据更为精准,为判断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极化探头。
一种新型极化探头,由同心的塑料内腔和外腔组成,以及电缆线、顶盖、环氧树脂胶、第一压紧盖、第二压紧盖、连接柱、密封垫、贯穿孔、外壳、参比电极和极化电极组成,所述电缆线设置在顶盖的中间,所述环氧树脂胶与密封垫连接,所述连接柱两端横跨在环氧树脂胶和极化电极上,所述内腔由铜电极与饱和溶液组成,所述铜电极贯穿于装有饱和溶液的内腔底部,另一端与电缆线相连接,内腔的底部通过第一半透膜与外腔连通,外腔内为饱和盐桥,外腔底部通过第二半透膜与外界连通,所述极化电极环绕固定在外壳上,内腔内置的参比电极与极化电极形成测量回路进行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内腔与外腔的底部均有微渗结构,为双微渗结构,可以防止电解液物化速度过快,并有效阻断外部的杂散电流进入电极内部,保证测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极化探头,由同心的塑料内腔和外腔组成,以及电缆线1、顶盖2、环氧树脂胶3、第一压紧盖8、第二压紧盖 10、连接柱11、密封垫12、贯穿孔13、外壳14、参比电极15和极化电极16组成,所述电缆线1设置在顶盖2的中间,所述环氧树脂胶3与密封垫12连接,所述连接柱11两端横跨在环氧树脂胶3和极化电极16上,所述内腔由铜电极4与饱和溶液5组成,所述铜电极4贯穿于装有饱和溶液5的内腔底部,另一端与电缆线1相连接,内腔的底部通过第一半透膜7与外腔连通,外腔内为饱和盐桥6,外腔底部通过第二半透膜9与外界连通,所述极化电极16环绕固定在外壳14上,内腔内置的参比电极15与极化电极16形成测量回路进行测量。
所述第一半透膜7和第二半透膜9采用径向半透微孔材料;所述第一压紧盖8和第二压紧盖10采取螺旋压紧方式固定,便于拆卸清洗第一半透膜7和第二半透膜9,使其具有更好的导通性;所述内腔与外腔的底部均有微渗结构,为双微渗结构,可以防止电解液物化速度过快,并有效阻断外部的杂散电流进入电极内部,保证测试效果。所述极化探头中心有一个微孔测量通道,由于微孔测量通道很小且被钢盘环绕包围,使参比电极与钢盘之间的电阻压降最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东,未经张文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14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