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动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4550.7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7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葛雄浩;苏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13/631 | 分类号: | H01R13/631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4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动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浮动连接器。
技术背景
连接器是由两个可插拔连接的连接件组成,最常用的连接器是由插头与插座两个连接件组成。插头一般为自由端不固定,插座则为固定安装。但在某些特殊场合,插头、插座都必须固定安装在面板上,连接器在插合时需靠安装面板带动插头或插座与另一端进行插合。由于安装面板及产品存在尺寸偏差,固定安装在面板上的插头与插座很难顺利插合,因此连接器的插头或插座一头必须有一定的浮动量,当插头与插座进行对接时,浮动的一头能够自动进行位置校正,从而顺利插合,这就是所说的浮动连接器。
目前,常用的浮动连接器都是安装在两个进行直线运动对接的面板上,只需要消除轴向的产品和安装误差,就可顺利进行插合。对于浮动连接器安装在需要两个角度转动对接的面板来说,常规浮动连接器无法满足这样的安装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浮动连接器,该浮动连接器可以安装在两个角度转动对接的面板上,配对的连接器轴线存在角度时自动校正轴线,顺利实现插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浮动内壳、支撑浮动内壳的圆弧套及连接浮动内壳与连接器外壳的连接件,所述浮动内壳的尾部外侧为球形结构,并在浮动内壳尾部的端面径向设有对称的直槽,所述圆弧套内侧为球形内壁,且与浮动内壳尾部外部的球形相配合,并可相互转动,所述连接件穿过连接器外壳并插接在浮动内壳的直槽内,在连接器外壳与浮动内壳之间设有两端高低不同的弹性件,浮动内壳的轴线与连接器外壳轴线在一个平面内有角度偏转,且在转到一定角度时重合。
所述弹性件为波簧结构。
所述圆弧套与连接器外壳之间设有树状簧组。
所述树状簧组由多个独立的树状簧组合而成,且一部分树状簧与中心轴线存在角度。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浮动内壳轴线与连接器外壳轴线交叉成一定角度。
所述连接件为销钉。
所述销钉为头部圆形、尾部方形结构。
所述连接器外壳设有两个对称的销钉孔,所述销钉穿过连接器外壳上的销钉孔。
本实用新型可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球形的角度转动结构,有效地解决了两个进行角度转动对接面板的盲插安装要求。在安装面板及产品存在尺寸偏差时,浮动的一头能够自动进行位置校正,从而使固定安装的插头或插座顺利插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插合方便、准确的优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浮动内壳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浮动内壳尾部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弧套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销钉与连接器外壳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浮动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插合到位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浮动内壳,2-圆弧套,3、连接器外壳,4、波簧,5、销钉,6、树状簧组,11-球形结构,13-尾部端面,12-直槽,21-球形内壁,22-圆柱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浮动连接器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浮动内壳1、圆弧套2、连接器外壳3、波簧4、销钉5及树状簧组6。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浮动内壳1为柱形结构,在柱形尾部外侧为向外凸出的球形结构11,作为浮动内壳1的转动结构,在尾部端面13上径向对称设有两个直槽12,用来固定浮动内壳1的转动方向。
如图3所示,所述圆弧套2的外部为圆柱面22,其内侧为球形内壁21。所述圆弧套2套在浮动内壳1的尾部,浮动内壳1的尾部与圆弧套2的球形内壁21配合连接,且可相互转动,所述圆弧套2作为浮动内壳1转动的支撑结构,使浮动内壳1处于浮动转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4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速箱下线试验台的润滑油加注系统
- 下一篇:气动润滑系统及混凝土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