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铸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4585.0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潘欢欢;郭宽新;邢国强;孙海知;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28/06 | 分类号: | C30B28/06;C30B2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刘燕娇 |
地址: | 21543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铸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子,特别是一种新型铸锭炉。
背景技术
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枯竭使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以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占主导,核能由于其安全性受到限制和质疑,而风能、水能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太阳能的利用成为了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主力军。
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光热、光电利用,光电转换利用所形成的光伏产业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部分。当前光伏产业中的光伏电池主要是晶体硅电池,晶体硅电池又以多晶硅和单晶硅电池占主导地位,单晶硅电池效率高成本高;多晶硅电池效率低于单晶硅但成本较低。目前单晶电池成本与多晶成本逐步接近,要使得多晶更具优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则需提高其电池效率,而传统的多晶硅锭铸造由于工艺及热场的限制,多晶硅锭的生长方向不符合高效率多晶硅片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制备多晶硅锭的生产工艺多晶硅锭生长方向不符合高效率多晶硅片的要求而导致多晶硅片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铸锭炉,包括隔热笼,隔热笼内侧边缘设有加热器,隔热笼下部设有石墨热交换台,石墨热交换台四周设有石墨硬毡。
作为优化,所述隔热笼包括外层钢架和内层石墨保温板。
作为优化,所述石墨热交换台下部无悬挂在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铸锭炉,在铸造硅锭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炉台侧部对硅锭带来的影响,使硅锭形成自上而下的熔化方式,生长阶段能够减少晶粒间的缺陷,并且由于拆除了悬挂在石墨石墨热交换台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调节了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使多晶硅锭的固液界面平直,形成更完美的晶粒。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铸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新型铸锭炉,包括隔热笼1,隔热笼1由外层钢架和内层石墨保温板组成。隔热笼1内侧边缘设有加热器2,隔热笼1下部设有石墨热交换台3,石墨热交换台3四周设有石墨硬毡4,石墨热交换台3下部无悬挂在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4。
实施例1
将石墨热交换台3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4拆除后,将石墨热交换台3侧部四周进行石墨硬毡4保护,在使用坩埚进行装料并投炉后,多晶铸锭炉台进行加热,加热至800℃后,进入了熔化阶段,熔化初期的温度梯度设置为提升1.5℃/min,达到设定温度1520℃时,隔热钢笼开启,在30min内开启至最大40mm,此后隔热钢笼保持40mm位置不变,保持熔化状态,直至坩埚内硅料熔化完全。跳转进入长晶阶段,完成长晶后进入退火及冷却阶段,直至出锭,将该锭通过剖方、切片等后续工序得到低缺陷多晶硅片,制成高效率多晶硅电池。
实施例2:
将石墨热交换台3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4拆除后,将石墨热交换台3侧部四周进行石墨硬毡4保护,在使用坩埚进行装料并投炉后,多晶铸锭炉台进行加热,加热至900℃后,进入了熔化阶段,熔化初期的温度梯度设置为提升1.3℃/min,达到最大设定温度1550℃时,隔热钢笼开启,在40min内开启至最大50mm,此后隔热钢笼保持50mm位置不变,保持熔化状态,直至坩埚内硅料熔化完全。跳转进入长晶阶段,完成长晶后进入退火及冷却阶段直至出锭,将该锭通过剖方、切片等后续工序得到低缺陷多晶硅片,制成高效率多晶硅电池。
实施例3:
将石墨热交换台3底部四周的石墨硬毡4拆除后,将石墨热交换台3侧部四周进行石墨硬毡4保护,在使用坩埚进行装料并投炉后,多晶铸锭炉台进行加热,加热至1000℃后,进入了熔化阶段,熔化初期的温度梯度设置为提升1.0℃/min,达到最大设定温度1560℃时,隔热钢笼开启,在45min内开启至最大60mm,保持该状态熔化3小时后,通过控制30分钟将隔热笼高度降至40mm,直至坩埚内硅料熔化完全。跳转进入长晶阶段,完成长晶后进入退火及冷却阶段直至出锭,将该锭通过剖方、切片等后续工序得到低缺陷多晶硅片,制成高效率多晶硅电池。
表:3次实例得到的硅片制成电池片后的效率与传统热场下制成电池片的效率对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未经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4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气式织机的主机系统
- 下一篇:金属箔钝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