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密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4941.7 | 申请日: | 2013-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7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全玲;吕虹;陈万里;戚鹏;解建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郭华俊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密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密芯片。
背景技术
现代网络通信中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加密两种方式。对称式加密是指收发双方使用相同密钥的密码,在通信过程中,由发送者和接收者分别保存,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密钥的生成、注入、存储、管理、分发等很复杂,特别是随着用户的增加,密钥的需求量成倍增加。在网络通信中,大量密钥的分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非对称式加密是指收发双方使用不同密钥的密码,在通信过程中,加密密钥不等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可对外公开,使任何用户都可将传送给此用户的信息用公开密钥加密发送,而该用户唯一保存的私人密钥是保密的,也只有它能将密文复原、解密。解密密钥的生成、注入、存储、管理、分发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附图2中所示,是现有的加密芯片的示意图。这种现有的加密芯片采用单极密钥结构,将密钥与经过串行化处理的数据和其他操作码等信息送入加密单元,加密单元在控制器和振荡器的作用下工作,产生的密文再输出到并串行器输出。整个加密过程的密钥是单独存放。不管是采取对称加密还是非对称加密,通信双方都采用一级加密密钥,基本密钥一般是不变的,在有效时间内,如果只是用一种基本密钥则容易被攻击者进行累加分析,加密安全性能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加密芯片,以避免密码被被攻击者进行累加分析、提高加密安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密芯片,其结构特点是,包括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密钥寄存器、随机数寄存器和密钥流生成器;所述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与所述密钥寄存器相连接,所述密钥寄存器和随机数寄存器均与所述密钥流生成器相连接;当加密功能选中时,密钥寄存器、随机数寄存器和密钥流生成器的引脚RESET都变为高电平,密钥寄存器从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中将基本密钥读出至密钥寄存器,密钥寄存器将基本密钥注入到密钥流生成器的各移位寄存器中;密钥流生成器从随机数寄存器获取随机数明文,并根据随机数和基本密钥生成密文后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密芯片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一种加密芯片分为四个功能区:基本密钥存储区、基本密钥注入区、会话密钥注入区、密钥流生成区;所述基本密钥存储区对应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所述基本密钥注入区对应密钥寄存器;所述会话密钥注入区对应随机数寄存器;所述密钥流生成区对应密钥流生成器。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密芯片,采用基本密钥和会话密钥两级密钥结构。基本密钥是通信双方选择的一对专用的秘密密钥,会话密钥是在每次通信过程中动态产生。基本密钥和会话密钥一起控制密钥流生成器,产生密钥流。因此每次通信产生的密钥都不相同,从而限制了密码分析者攻击时的累加性,有利于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加密芯片包括四个功能区,其分别是基本密钥存储区;基本密钥注入区;会话密钥注入区;密钥流生成区。每个功能区对应不同的元件,基本密钥存储区对应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基本密钥注入区对应密钥寄存器;会话密钥注入区对应随机数寄存器;密钥流生成区对应密钥流生成器。其中密钥寄存器和随机数寄存器同时启动和控制密钥流生成器产生密钥流,再将密钥流存入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密芯片,基本密钥是通信双方选择的一对专用的秘密密钥,在基本密钥的基础上加上会话密钥,会话密钥是在每次通信过程中由发送方动态产生,两级密钥合成一起经过处理得出新的加密密钥,限制了密码分析者的分析成本,有利于安全,具有可避免密码被被攻击者进行累加分析、提高加密安全可靠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密芯片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加密芯片的示意图。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49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