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升机用的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7166.0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孙为民;方建义;杨赟;唐志胜;蔡金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333001***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升机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起落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直升机起落架用的缓冲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起落架是供飞机起飞着陆的专门装置。飞机着陆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地面,起落架承受并减缓这种撞击,从而减轻飞机的受载。起落架减缓这种撞击载荷的关键部件就是缓冲器。如果缓冲器设计的不合理,将使得飞机承受更大的载荷,导致飞机设计重量提高。如果缓冲器出现故障,将导致飞机硬着陆,机身结构被破坏,甚至出现机毁人亡。
某型直升机的尾起落架如图1所示,飞机着陆撞击载荷通过机轮1传到轮叉2,再通过摇臂3传到缓冲器4。通过缓冲器的压缩来吸收、耗散这些撞击能量。缓冲器的工作介质是油液和气体。典型的缓冲器构型如图2所示,包括活塞5、气体6、活塞杆7、外筒8、油孔9以及油液10,其中,活塞杆7相对外筒8压缩运动,油液10通过阻尼孔9会产生阻尼,进而耗散着陆能量,同时油液会推动浮动活塞5压缩气体6而吸收能量。这种典型的缓冲器,如果气体或油液泄漏,将可能使得整个缓冲器失效。同时,由于现代直升机都有抗坠毁要求,需要缓冲器吸收更多的着陆能量。在这种典型的单气腔构型下,单纯的加长缓冲器长度难以提高缓冲器吸收能量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提高缓冲器吸收能量的能力,同时提高缓冲器的安全可靠性,特提出一种直升机用的缓冲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3,一种直升机用的缓冲器,本缓冲器包括活塞杆11、中间筒12、外筒13、支撑套102和202、浮动活塞103和203、节流阀105和205、固定套106和206,其中,活塞杆11、中间筒12、外筒13为筒体,支撑套102和202、固定套106和206均为中空件,
活塞杆11通过固定套106与节流阀105固定连接,并通过外部密封结构102套接在中间筒12一端内;
中间筒12另一端通过固定套206与节流阀205固定连接,并通过通过外部密封结构202套接在外筒13内;
活塞杆和中间筒一段构成一级腔,腔内各自充填有由浮动活塞103隔离的油液107和气体108;
中间筒另一段和外筒构成二级腔,腔内各自充填有由浮动活塞203隔离的油液207和气体208;
活塞杆11上有充气嘴,中间筒12上有充油嘴和充气嘴,外筒13有充油嘴。
所述的外部密封结构102、外部密封结构202与中间筒12、外筒13的固定连接通过销钉101和201来连接或者螺纹连接。
所述的外部密封结构102包括密封圈,通过螺纹销101与中间筒12固定连接,外部密封结构202与101相同,包括密封圈,通过螺纹销201与外筒13固定连接。
所述的活塞杆11与固定套106及中间筒12另一端与固定套206的固定连接通过销104和204连接或者螺纹连接。
所述的活塞杆11、中间筒12、外筒13都为筒状件。进一步,所述的筒状件为的方筒或者圆筒。
所述的中间筒12为两端中空的筒状件,或两个中空的筒状件固定连接而成。
所述的一、二级腔气体压力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缓冲器较长,双气腔结构,能够吸收较多能量,如图4所示,某型直升机主起落架采用的该类缓冲器,能够将缓冲器吸收着陆能量的能力从曲线301提高到曲线302。两级缓冲器相互独立,在一级缓冲器失效的状态下,缓冲器还能实现缓冲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某型直升机的尾起落架示意图,其中,1为机轮,2为轮叉,3为摇臂,4为缓冲器;
图2是典型缓冲器的构型示意图,其中,5为活塞,6为气体,7为活塞杆,8为外筒,9为油孔,10为油液;
图3是本发明的缓冲器结构图,其中,11为活塞杆,12为中间筒,13为外筒,101和201为螺纹销,102和202为支撑套,103和203为浮动活塞,104和204为销,105和205为节流阀,106和206为固定套,107和207为气体,108和208为油液;
图4是本发明的缓冲器与普通缓冲器的吸收着陆能量对比图,其中301曲线为普通缓冲器吸收着陆能量曲线,302曲线为本发明的缓冲器吸收着陆能量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71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