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简易安装的管式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9161.1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3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熊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9/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易 安装 防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简易安装的管式防雷装置,适用于各种电气设备的防雷、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保护。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并且电子产品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电压、电流的变化越来越敏感。雷电活动是造成过电压、过电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各种电子设备前端加装防雷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防雷装置可以保护电子设备避免受雷电电泳的危害,也具有使电子设备免受操作电泳的危害。目前市场上的防雷器多为一体式、安装在配电箱内具有较大通流能力,但残压较高,同时防雷效果受安装操作人员的影响,不合格的安装会造成残压远远超出规定水平,对保护后续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防雷装置的检查更换需要专业人士操作,检查或更换操作繁琐,未及时更换损坏的防雷元件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一种可以安装在终端设备内并且可以方便更换防雷元件的防雷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我们的设备提供最后一级的保护,且不受安装施工的影响,用户可自行检查更换损坏的防雷元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提供一种简易安装的管式防雷装置,要求安装简单,易于检查和更换防雷元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依次连接的上腔体、防雷元件和下腔体;
上腔体包括上金属电极和上外壳;
防雷元件包括金属电极和氧化锌压敏电阻或放电管;
下腔体包括下1金属电极、下2金属电极、下外壳和外壳螺纹;
其位置和连接关系是:
防雷元件插入下腔体内,上腔体和下腔体通过上金属电极与下金属电极以螺纹方式紧固并形成导通电路;
防雷元件上下两端的金属电极分别与上腔体的上金属电极和下腔体的下金属电极形成导通电路;
导通电路通过下腔体的下金属电极和下金属电极引出脚引出固定在电路板上,或通过外壳螺纹固定在设备的外壳上。
工作机理:
防雷元件连接到电路中,当电路中有浪涌过电压时,防雷元件动作,限制电路中的电压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对地泄放电流,从而保护后续设备避免遭受过电压的冲击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①可作为一个元器件直接安装在终端设备上,减小因安装操作造成的残压超标;
②可用多个组合成共模保护或差模保护;
③结构简单,可以快捷地检测或更换防雷器件,不影响正常使用;
④可以根据需要的参数选用不同规格的防雷元件,可应用于多种电压的系统中,并且可以组合温度保险等元器件使提高防雷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下腔体,
11—下1金属电极, 12—下2金属电极,
13—下外壳, 14—螺纹;
20—上腔体,
21—上金属电极, 22—上外壳;
30—防雷元件;
31—金属电极, 32—氧化锌压敏电阻或放电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一、本装置的结构
1、总体
如图1、2,本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腔体20、防雷元件30和下腔体10;
上腔体20包括上金属电极21和上外壳22;
防雷元件30包括金属电极31和氧化锌压敏电阻或放电管32;
下腔体10包括下1金属电极11、下2金属电极12、下外壳13和外壳螺纹14;
其位置和连接关系是:
防雷元件30插入下腔体10内,上腔体20和下腔体10通过上金属电极21与下2金属电极12以螺纹方式紧固并形成导通电路;
防雷元件30上下两端的金属电极31分别与上腔体20的上金属电极21和下腔体10的下1金属电极11形成导通电路;
导通电路通过下腔体10的下1金属电极11和下2金属电极12引出脚引出固定在电路板上,或通过外壳螺纹14固定在设备的外壳上。
2、功能部件的结构
1)下腔体10
下腔体10包括下1金属电极11、下2金属电极12、下外壳13和下外壳螺纹14;
其位置和连接关系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91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含海产品的豆浆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体化多媒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