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9897.7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1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民;姜万东;周海涛;迟玉国;沈克明;邓中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国网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217 | 分类号: | H02M7/217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陆花 |
地址: | 215311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晃电 系统 中的 直流 电压 输出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防晃电系统如图1所示,利用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器VT组成的测量电路对交流系统中的电压Uac和电流Iac进行测量,当交流系统发生电压跌落后,微控制单元MCU检测到电压跌落(即测量电路测量到的电压Uac和电流Iac的变化),使继电器J0得电,继电器J0的两个常闭触点J0-1和J0-2切换到直流系统上,使接触器线圈KM保持。具体地,直流系统从交流系统引入220V交流电压,利用AC/DC将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通过一大功率二极管D0来实现降压,降低后的电压通过电压变换器LDO转换为适用于所述微控制单元MCU的驱动电压,为所述微控制单元MCU供电;同时,降低后的电压接入一电容C的两端,并通过电压监视对电容C两端的电压VE进行测量,并将该测量信号传送至微控制单元MCU内,当该信号(电压VE)达到预定值,说明电容C充电完毕,可以为接触器线圈KM进行直流供电。切换至直流供电之后,除了需要DC/DC的电压变换之外,还需要在直流电压输出端串入大功率二极管(D1、D2、D3、D4、D5),每个二极管在电路导通后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管压降VD(一般为0.7~1V),用户需要通过短接JP-1、JP-2、JP-3、JP-4、JP-N中的任意两个外部端子对输出的直流电压大小进行调节,具体地,输出电压Udc=V0-N*VD,其中V0是DC/DC的输出电压,一般为24V,N为串入电路中的二极管的个数,通过短接端来选择。
上述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输出电压存在极差,最小极差为一个管压降VD。由于输出直流电压的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2~24V之间,因此只能在该范围内找到几个比较典型的输出电压作为最终输出电压来选择;
2.由于需要串接的二极管非常多,因此电路板尺寸大,成本相对增加;
3.串接的二极管存在着损耗,总的二极管损耗PD=VD*Idc*N,Idc为负载电流,N为串入二极管个数,由此可以看出,负载电流越大,串入二极管的个数越多,损耗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以解决现有的直流电压输出的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包括光电隔离电路、PWM驱动电路、晶体管以及输出电路,所述光电隔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至控制单元的PWM引脚,所述光电隔离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PWM驱动电路连接至所述晶体管的栅极,所述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电路。
较佳地,所述PWM驱动电路包括图腾式输出电路、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稳压管、第一电容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光电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图腾式输出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图腾式输出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串联连接的第三电阻和稳压管,其输出的一条支路经第五电阻连接至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另一条支路经所述第四电阻连接至接地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稳压管并联。
较佳地,还包括正向并接于所述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第四二极管。
较佳地,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正向串接于直流24V电源上,所述第三二极管反向并接于直流24V电源与所述晶体管的漏极之间,并且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端相交于24V电源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输出的直流电压连续可调,无极差;
2.电路板尺寸小,成本低;
3.输出电路无需串联多个二极管,降低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防晃电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防晃电系统中的直流电压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中:10-光电隔离电路、20-PWM驱动电路、30-输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详尽的表述上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列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证明技术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国网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国网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98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