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球训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0781.5 | 申请日: | 2013-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4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宋爱玲;陈锴;祝岷虹;王彦;王新星;董琼;龙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训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育器具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球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多球训练筐大多结构较为单一,为了增加筐内球的数量,其深度往往较深,球员跟教练员在进行多球训练时,随着框内球面高度的降低,往往会出现伸手取球时间较长的现象,在训练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不但费时费力,极易增强球员的疲惫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球训练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储球筐1,该储球筐1的底部安装有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所述的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内安装有伸缩气缸9,该伸缩气缸9的另一端穿过储球筐1与自动感应托盘3相连,所述的自动感应托盘3位于储球筐1内,所述储球筐1顶部的一侧安装有感应装置4,该感应装置4的信息输出端与自动感应托盘3的信息输入端相连,所述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的底部安装有移动底座5,该移动底座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旋转轮6。
所述储球筐1的一侧上方安装有把手7。
所述储球筐1的一侧下方安装有球拍筐8。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球筐内的球体始终保持与球筐边沿处齐平,球员跟教练员在进行多球训练时取球比较方便,在训练强度较大的情况下省时省力,不易造教练员的疲惫感,同时极大的保证了球员技术训练的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训练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看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储球筐1,该储球筐1的底部安装有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所述的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内安装有伸缩气缸9,该伸缩气缸9的另一端穿过储球筐1与自动感应托盘3相连,所述的自动感应托盘3位于储球筐1内,所述储球筐1顶部的一侧安装有感应装置4,该感应装置4的信息输出端与自动感应托盘3的信息输入端相连,所述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的底部安装有移动底座5,该移动底座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旋转轮6。
所述储球筐1的一侧上方安装有把手7。
所述储球筐1的一侧下方安装有球拍筐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
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随着储球筐1中的球不断减少,当球面高度低于感应装置4时,感应装置4就会将感应信息传送给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通过伸缩气缸9向上托起自动感应托盘3从而使储球筐1内的球面整体上升,当球面上升至感应装置4的高度时,感应装置4将感应信息再次传递给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自动托球感应装置2自动关闭伸缩气缸9,从而实现将储球筐1内的球面始终保持在预设高度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训练效率。
使得球与感应装置4接触时停止工作,反复如此直至自动感应托盘3与感应装置4接触;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球筐内的球体始终保持与球筐边沿处齐平,球员跟教练员在进行多球训练时取球比较方便,在训练强度较大的情况下省时省力,不易造教练员的疲惫感,同时极大的保证了球员技术训练的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训练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0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