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及其除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7561.5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8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黄煜;闫成琨;刘银娟;陈玺;计江;徐利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5/02 | 分类号: | B21B4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角度 油辊组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板带轧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及其除油装置。
背景技术
板带轧制过程中必须喷射大量的轧制油以保证轧辊的热膨胀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有效防止带材表面的热划伤。带卷在该过程中残留的轧制油会在后续的退火工序中导致波痕、色斑等缺陷,并可能在脱脂环节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广泛采用的除油方法为挤干辊和通以压缩空气的吹扫装置配合使用,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带材表面大量的轧制油,不过仍有部分残存无法彻底清除,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一、 结构不紧凑。传统吹扫装置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致使喷嘴与带材表面的距离受到限制,吹扫力度小,能耗大;
二、 挤干辊的辊径过大。现场经验表明,大辊径所致的小弯曲曲率对于油膜的挤破是不利的;
三、 残油清除不及时。油膜挤破的瞬间无法得到压缩空气的及时吹扫,而且吹扫装置无法对辊面的残油进行及时清除;
四、 吹扫范围有限。即使采用角度可调的吹扫装置,吹扫的角度和面积仍十分有限,而且瞬间吹扫角度是固定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结构不紧凑、挤干辊的辊径过大、残油清除不及时和吹扫范围有限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以及具有该辊组的除油装置,除油辊组利用通以压缩空气的空心支承辊的吹扫并辅以小辊径挤干辊的展平和挤压进行除油,具有辊系刚度大、结构紧凑、吹扫范围广和残油清除及时的特点。且除油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的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吹扫孔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的传动侧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
进一步的,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的轴线在垂直方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的,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为等径的实心辊,辊径为10-40mm。
进一步的,吹扫孔以辊面长度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分别沿径向向两侧倾斜。
进一步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工作状态时不与带材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中空部分通入的压缩空气压力为2-5Mpa。
一种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的除油装置,其中,上挤干辊和上支撑辊构成的上辊系安装在上轴座中,下挤干辊和下支撑辊构成的下辊系安装在下轴座中;上轴座通过两端的导向块与下轴座下方的连接梁相连;两油缸的底座通过螺栓与下轴座的下底面固定连接,油缸的油缸杆与连接梁通过螺母相连;下轴座两端分别固定有两个支座,支座通过螺栓与下轴座把和为一体,并共同固定在轧机的机架上,两个支座形成垂直的导向槽,导向块可沿导向槽垂直滑动。
本实用新型采用小辊径的挤干辊对带材表面的油膜进行展平和挤压,采用中空的支撑辊配合吹扫孔,利用通入的压缩空气实现对带材表面油污多次吹扫,同时对辊面残油及时吹扫。本实用新型的除油辊组和除油装置辊系刚度大、吹扫范围广、残油清除彻底,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检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支撑辊或下支撑辊的轴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除油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挤干辊;2:上支撑辊;3:下支撑辊;4:下挤干辊;5:带材;6:上轴座;7:导向块;8:支座;9:下轴座;10:连接梁;11:油缸;12:吹扫孔;A:传动侧;B:操作侧;P:压缩空气;M:带材前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75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