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太阳能驱动的节能环保复合型蜂毒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2451.8 | 申请日: | 2013-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2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桂;李成功;何苗;曹学信;赵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59/00 | 分类号: | A01K5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7100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驱动 节能 环保 复合型 蜂毒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太阳能驱动的节能环保复合型蜂毒采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夜间采集蜂毒的复合型装置,其既能提高采毒的效率,又避免一般干电池等造成的二次污染。该装置由与蓄电池连接的光伏太阳能板及带有LED灯的釆毒器构成。
背景技术
蜂毒一般指膜翅目蜜蜂总科(Apoidea)或胡蜂总科(Vespoidea)应激反应所排出的生物毒素,其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蜂毒还显示对心血管活性、降压、抗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等许多有前景的生理活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采集蜂毒是山区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的途径之一。我国南部分布着大量的胡蜂种群,胡蜂是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胡蜂总科的总称,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胡蜂毒现在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居高不下,国外基本垄断了其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蜂毒系列产品,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增进山区养殖户的经济收入、脱贫都具有重要意义。广阔的医药前景也给蜂毒采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采取得到大量的、质量可控的胡蜂蜂毒是摆在我国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关键技术瓶颈。
我国目前常见的采取蜂毒的模式是:用电脉冲法刺激职蜂用尾针蛰刺取毒器上的玻璃板,待职蜂攻击一段时间后,收集职蜂攻击取毒器后留在取毒器玻璃板上的蜂毒。
李光宏和黄世梅在1986年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封闭式蜜蜂蜂毒采集器》(CN85203663U);1989年李铁生和郭凡修共同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电动闪光型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CN2037925U),其中描述了使用红白光束诱使胡蜂排毒的一种仪器。1994年徐文龙等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继箱型蜂毒采集器》(CN2168397Y),其原理也是基于通过电流使蜜蜂进入尺寸形状与蜂箱之继箱一致的采毒箱进行毒液收集。2000年张金华设计的实用新型《速冻式蜂毒原液采集器》(CN2391418Y),其特色是采用液氮冷冻室避免了采集过程中蜂毒的挥发。2006年,杨雷等公开了一种《自动采集蜂毒的方法及装置》(CN1714631A),描述了由电源、自动控制器、收集器组成的采集蜂毒的装置;2007年,张文礼等设计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副盖式蜜蜂电子取毒器》(CN2927685Y),主要是将取毒板面向下朝向蜂箱,避免了空气中尘埃和杂质落在采毒的面板上,保证了蜂毒的纯度。
但是,上述方法都无法解决夜间蜂毒采毒过程中遭遇到的无法控制胡蜂群攻击的强烈程度、取毒量小、浪费大等技术问题,因而造成毒素采集成本居高不下。再者,已公开的许多方法都是仅适用于蜜蜂(尤其是中华蜜蜂、意大利蜂)毒素的采集,而不适用于攻击性较强的胡蜂总科的昆虫采毒。受到惊吓或者意识到危险的胡蜂群对人体的攻击几乎是快速而致命、难以逃脱的。因此,白天于野外取毒时,工作人员需要在全身穿戴严密的专业防护服的情况下完成采毒任务,在炎热的地带采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十分容易发生脱水、虚脱、流汗遮掩视线造成操作失误等危险。并且,采集蜂毒时由于蜂群大量攻击穿戴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造成宝贵的蜂毒大量浪费在无法回收收集蜂毒的防护服上。如何避免白天釆毒的困难,并提高蜂群攻击采毒板,使蜜蜂和胡蜂能够准确、多批次排毒,提高蜂毒采集量,同时将蜂群攻击方向限定于采毒器上,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周边采毒人员的攻击,是需要巧妙地结合应用昆虫生理学特性与现代视觉刺激技术和常规的电脉冲取毒手段实施的。《电动闪光型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CN2037925U)公开了利用红白光束诱使胡蜂排毒的一种仪器。但是,其采用的为有机玻璃片,容易被碱性蜂毒所腐蚀,变得不透光而达不到设计的目的;二是使用了多个灯泡,容易使有机玻璃烧毁而发生危险;三是该实用新型使用高压发生器,增加了危险性。一般的取毒器是以干电池为电源提供直流电,使采集网带电诱发职蜂排毒。干电池虽然便于携带,便于在深山老林中无电源处进行蜂毒采集工作;但是其缺点为耗电快,每次取毒均需要换上新的干电池。所需的大量干电池不仅提高了采毒成本,而且也容易产生用过的电力不足的干电池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况且,目前供应的取毒器因设计局限,干电池对于夜间同时带动光源和取毒器之电力略显不足,因而并不适用于夜间取毒。
因此,如何解决既能使用自然光能源、减少化学能源的耗损,又能提供足够的采毒器所需要的电力,还能提供蜂群合适的刺激性光源,又不会在采毒过程中造成过热而形成森林火险;这样的综合性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又经济适用的采集蜂毒之先进装置国内外尚未见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理学院,未经大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2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