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印楝果外果皮脱皮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7171.6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6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胡英;薛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N5/08 | 分类号: | A23N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楝果外 果皮 脱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楝果外果皮脱皮机,属于林产品初加工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印楝是一种耐旱性很强的多用途乔木树种,印楝果种是制备无公害生物农药的重要原料,其对防止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食品增进人类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印楝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种我国,已在云南、四川、海南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发展速度很快。因为印楝盛果期为7-10年,印楝产业如今刚开始面临加工问题,业界没有合适的去除外果皮装备,只能用脚踩、手搓方式人工去皮,此加工方式存在去净效果差、易伤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缺陷。
印楝果为表面光滑的浆果,果实为短圆形,长1.5~2.5cm,宽约1.0~1.5cm;外果皮与中果皮之间为一层浆状果肉,厚0.3~0.5cm;本实用新型就是以去除此层浆状果肉为加工目的。加工时既要去除外果皮,又不能伤及中果皮,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林产品印楝初加工中缺乏印楝皮脱皮加工装备的现状,提出一种印楝果外果皮脱皮机,该装置利用挤压翻动,摩擦剪切的加工机理,可有效去除印楝果的浆状果肉外皮,较好地保证印楝果种皮免受损伤。且本装置结构合理简单,操作可控方便,去皮加工质量较好。
本实用新型印楝果外果皮脱皮机包括调速电机1、轴承座I 3、皮带传动副4、外罩6、转筒筛7、机架9、电磁振动锤12,外罩6固定在机架9上,转筒筛7设置在外罩6内,转筒筛7通过主轴13安装在机架9的轴承座II 14上,转筒筛7通过链传动副2与调速电机1连接并由其驱动转动,皮带传动副4通过轴与轴承座I 3上轴承与调速电机1连接,上料装置5设置在机架9上并与转筒筛7连通,外罩6上设置有果种出口11和皮料出口10,皮料出口10固联在机架上,电磁振动锤12设置在果种出口11处,为防止印楝果种在果种出口上黏附,通过敲击抖落物料,保证出料顺畅,转筒筛7内设置有去皮刮板8。
所述去皮刮板8为四片螺旋刮板并焊接在主轴13上,呈轴对称分布,且沿轴向呈一定锥度,即沿轴向从进料端至出料端与转筒筛径向间隙由小至大,轴向螺旋升角为3-5°,轴向锥角为1.5-3°,当物料从上料装置进入后,差速旋转的去皮刮板与转筒筛使印楝果在其间隙中不停地被搓揉翻动,产生摩擦剪切,从而达到果肉脱除的效果,去皮刮板呈一定的螺旋角,可将碎果皮肉推向转筒筛另一端排出,印楝果种则从转筒筛的筛孔中挤出分离,去皮刮板的轴向锥度则能构成不同的加工间隙,适应印楝果的不同外形尺寸,转筒筛上的筛孔为喇叭形,一方面不会损伤印楝种果,又可增加筛网强度。筛孔直径为18-20mm,筛孔面积为转筒筛面积的45-55%。
所述上料装置5为带插板的进料斗。
所述外罩6与转筒筛7间的间距为60-80mm。
所述果种出口11为倾斜角40-45°的斜板式出口,其倾斜角大于印楝果种休止角,电磁振动锤12设置在果种出口11的接料斜板背面,果种出口11的接料斜板与外罩挡料板螺栓相连,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为40-45°。
由于印楝果成熟度不同,其老嫩有所不同,脱皮机的转速也可相应改变,嫩果转速宜低一些,约220rpm左右,老果则转速要高些,约280rpm左右,以脱皮较完全,又不伤果种为原则,因此,配备无级调速电机为传动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印楝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引种种植至今,已达盛果出产期。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林产品,故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装备;本实用新型采用摩擦翻滚挤出加工机理,可有效去除印楝果外皮果肉,不伤及果种,且本装置结构合理简单,操作可控方便,去皮加工质量较好,能为印楝初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筒筛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筒筛上筛孔结构示意图。
图中:1-调速电机,2-链传动副,3-轴承座I,4-皮带传动副,5-上料装置,6-外罩,7-转筒筛,8-去皮刮板,9-机架,10-皮料出口,11-果种出口,12-电磁振动锤, 13-主轴,14-轴承座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71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