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1786.4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3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姜瑞娟;于芳;陈宜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06 | 分类号: | C23F1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孙威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构件 腐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影响金属构件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为环境腐蚀,尤其在近海城市,众多工程中金属构件的腐蚀破坏则更加严重。对于金属地下管道,由于位于地下,一旦发生锈蚀很难被发现,更换管道需要进行地面开挖,工程量大,不仅增加工程投资,同时也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人们通常采用牺牲阳极保护阴极或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方法来保护金属构件,延长其使用寿命。但使用该技术的生产厂家较少,多为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不利于在一般中小工程中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能够增强对金属构件锈蚀的抑制,消除锈蚀对地下管路金属股构件使用寿命的影响,可以大幅提高目前金属构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用以增强金属管道、金属轨道、钢筋、钢绞线以及金属设备等金属构件的抗腐蚀性能,其包括:金属构件和包覆在金属构件外周部分区域的活性炭纤维层,活性炭纤维层至少包括导电部,金属构件上设有阴极接入点;还包括:安装在金属构件外侧的参比电极和用于提供持续、稳定电压或电流的直流电源,参比电极设置绝缘,直流电源的一端分别与活性炭纤维层上的多块导电部相连接,其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在阴极接入点上;还包括:接线柱,接线柱为分别捆扎有活性炭纤维层的导电部、阴极接入点以及电位测试点的连接电缆。
其中,金属构件上设置电位测试点,参比电极接连在电位测试点上,其中:直流电源施加直流电分别在活性炭纤维层和阴极接入点上,活性炭纤维层分别与阴极接入点间通过导电部形成导电回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由于外加直流电分别施加在金属构件的活性炭纤维层和阴极接入点上,活性炭纤维层分别与阴极接入点间通过导电部形成导电回路,该导电回路在金属构件上产生了阴极极化,增强了对金属构件锈蚀的抑制,消除锈蚀对金属构件使用寿命的影响,可以大幅提高目前金属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的连接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参见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的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构件的防腐蚀结构,用以增强位于地下的金属管道、金属轨道、钢筋、钢绞线以及金属设备等金属构件的抗蚀性能,包括:位于地下的金属构件1和包覆在金属构件1外周部分区域的活性炭纤维层2,活性炭纤维层2至少包括导电部21,金属构件1上设置阴极接入点3.
活性炭纤维层2是至少包含有导电部21的一整块布体,呈条状缠裹在钢绞线束1的外周,中间位置为粘接部22,两边位置为导电部22,导电部22无胶基活性炭纤维布,粘接部21为有胶基活性炭纤维布其上的粘接部21和导电部21均呈条状。具体实施时,活性炭纤维层2上的导电部21主要作为辅助阳极起到提供电子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导电部21设置在金属构件1的外周,其布置呈条状,导电部22作为辅助阳极提供电子,同时导电部21是电的良导体,其作用是使活性炭纤维层2在满足相应的导电条件时形成稳定的电回路,使钢绞线的阴极接入点发生阴极极化,从而起到抑制锈蚀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17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S版基除油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自蔓延反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