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2174.7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8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郭利斌;隋永盛;张国飞;朱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口恒盛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刘清莲 |
地址: | 5700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 电器 自动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三相电源有三根相线(通常说的火线)和一根中性线(零线),相线之间的电压是380V,相线对零线的电压是220V。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单相电源,也称为照明电,但工业或者农业运用中大功率的用电器通常使用三相电源,三相电器包含但不限于三相电水泵、三相电鼓风机、三相电机等。三相电器一般通过三相电器控制箱来控制,三相电器控制箱主要由:箱体、空气开关、保险丝、交流接触器、电机保护器、按钮、信号灯和导线组成,它可以方便的进行手动控制开关,但没办法进行自动控制三相电器的开关。当三相电器需要频繁开关时,人工手动控制会大大增加人工成本,也不能够精确控制三相电器开关时间。因为三相电器控制箱一定接在有380V三相电的地方,人工控制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电子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能够对三相电器进行自动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在原有控制箱基础上加上自动控制器,就能够实现三相电器的自动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手动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其中,所述该控制器与三相电器控制箱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继电器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和常闭输出端以及三相电器控制箱的停止按钮串联;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和常开输出端以及三相电器控制箱的启动按钮并联。
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含但不限于光耦、三极管、达林顿管、MOS管等以及他们的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L1、L2、L3:三相电源;FU:保险丝;ST:启动按钮;STP:停止按钮;KM-1:交流接触器三组触点;KM-2:交流接触器一组触点;KM-3:交流接触器线圈;QF:三相电器保护器;M:三相电器;G1-1:第一继电器线圈;G1-2:第一继电器常闭输出端;G2-1:第二继电器线圈;G2-3:第二继电器常开输出端;QD:继电器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三相电器自动控制器与三相电器控制箱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继电器驱动电路;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及继电器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和常闭输出端与三相电器控制箱的停止按钮STP串联;第二个继电器的公共端和常开输出端和三相电器控制箱的启动按钮ST并联。
通过继电器驱动电路控制第一继电器或者第二继电器来控制三相电器的开关。
工作原理如下:
当按下启动按钮(常开按钮)ST或者第二继电器常开输出端G2-3接通继电器公共端后,交流接触器线圈KM-3通电,交流接触器四组触点KM-1、KM-2闭合通电,三相电器M通电,启动按钮ST恢复或者第二继电器恢复后,交流接触器的一组触点继续使交流接触器的线圈通电,交流接触器的四组触点持续闭合,可以使三相电器持续通电。
当按下停止按钮STP(常闭按钮)或者第一继电器常闭输出端G1-2不接通 公共端后,交流接触器线圈断电,交流接触器四组触点断开,三相电器断电,当停止按钮恢复或者第一继电器恢复后,交流接触器线圈KM-3持续断电,三相电器M断电。这样就实现了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按钮来开关三相电器,也可以通过继电器驱动控制继电器实现自动控制三相电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口恒盛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口恒盛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21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