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应力释放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6818.X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6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龙滨;龙小春;张党勤;龙茂;田军战;王进富;王光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晟必德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0 | 分类号: | H02G1/00;B65H5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刘晶婷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应力 释放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应力释放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中的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由多根金属丝绞合而成的直径较粗的线缆随之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而由金属丝绞合而成的线缆在铺设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应力的影响,经常遭遇打扭现象,轻者把电缆折弯,重者则可将电缆折断,影响使用的安全。而现有技术缺乏可有效释放线缆应力的装置或设备。以线缆盘绕操作为例来说,在盘绕过程中一旦出现打扭,就需要将整个线缆轴进行翻转才能继续盘绕,这往往要求多个施工人员配合才能完成,使得简单的线缆盘绕工作不得不支出大量的人力、精力才能完成。
由此可见,如何能创设一种可释放线缆应力,避免在使用中发生打扭的新型结构的线缆应力释放支架,实属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缆应力释放支架,使其可通过简单的操作释放线缆应力,避免线缆打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线缆应力释放支架,包括底座支架、翻转支架和支撑轴,其中:翻转支架可转动的安装在底座支架上;支撑轴可拆卸的安装在翻转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翻转支架为一多边形框体,所述的支撑轴安装在翻转支架的框体内。
所述的翻转支架通过固定在两侧的翻转轴及其对应轴承安装在底座支架上,并在至少一个翻转轴上开设线缆通孔。
所述的翻转支架的横截面为矩形加梯形结构,所述的线缆通孔开设在梯形一侧的翻转轴上,所述的支撑轴安装在矩形结构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支撑轴的直径为3-10cm,长度为40-100cm;所述的翻转支架与支撑轴连接的两边长度为60-120cm,其梯形结构的高为20-60cm;所述的线缆通孔内径为0.3-1cm;所述的底座支架由两侧梯形架及其连接架组成,高度为30-80cm。
所述的支撑轴直径为5cm,长度为72cm;所述的翻转支架与支撑轴连接的两边长度为105cm,梯形结构的高为40cm,上底为48cm,下底以及矩形结构的另一边为83cm;所述的线缆通孔内径为0.6cm;所述的底座支架由两侧梯形架及其连接架组成,高度为71cm。
所述的支撑轴一端与翻转支架插接;另一端放置在翻转支架的台阶上,并通过盖板固定。
所述的支撑轴上设有定位滑块。
所述的定位滑块通过固定销固定在支撑轴上。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只需配备一个工作人员,进行简单、轻松的操作,即可释放线缆应力,有效避免线缆打扭,保证电缆在使用中的顺达、通畅,从而显著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支出,并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线缆的安全性,适于在各种线缆施工中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应力释放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应力释放支架装有线缆轴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线缆应力释放支架,包括底座支架1、翻转支架2和支撑轴3。其中,翻转支架2可转动的安装在底座支架1上,支撑轴3可拆卸的安装在翻转支架3上。
使用时,先取下支撑轴3,将线缆轴5套在支撑轴3上,再将套装有线缆轴5的支撑轴3安装在翻转支架2上。之后按照传统工艺盘绕线缆,当线缆打扭或施工人员感觉到一定的应力作用时,转动翻转支架2即可释放掉线缆的应力并继续盘绕。
具体来说,翻转支架2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多边形框体,并通过固定在两侧的翻转轴4及其对应轴承安装在底座支架1上,还可在至少一个翻转轴4上开设线缆通孔41。线缆通孔41的开设可使线缆导入更顺畅、更省力。
支撑轴3即安装在翻转支架2的框体内,支撑轴3的一端可与翻转支架2插接,另一端放置在翻转支架2的台阶上并通过盖板固定。此外,还可在支撑轴3上设置定位滑块,该定位滑块可在支撑轴3上滑动,以适应不同高度的线缆轴需求,并可通过固定销固定在支撑轴的不同位置处。
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翻转支架2可采用如图所示横截面为矩形加梯形的结构,线缆通孔41即开设在梯形一侧的翻转轴4上,支撑轴3安装在矩形结构的中间位置,以为进线方向提供更为宽敞的操作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晟必德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晟必德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68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