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9784.X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2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源热泵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涉及地源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利用浅层地温能提供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的新型中央空调技术,可起到节能、环保、节地及降低建筑物能耗的作用。换热器作为地源热泵热源和冷源获取的核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投资及运行费用起决定性作用。
现有地源热泵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换热器为单U型管或双U型管换热器,但由于该两种传统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单位岩土体空间能量交换不充分,极大的浪费了岩土体可利用空间,造成埋设数量大,直接影响表现为占地面积增大,投资成本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地源换热器占地面积大,单位岩土体空间能量交换不充分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
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包括一个或多个换热体;所述换热体包括两头开口的中空筒体和缠绕在中空筒体外壁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换热管入口和换热管出口分别位于中空筒体的不同两端且可互换,所述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换热体的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两端和中空筒体两端具有互相配合的柔性连接,使连接器两端能与两个中空筒体分别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配水器,所述配水器可按一组输入管多组输出管或一组输出管多组输入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配水器都安装有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用于控制多组输出管或多组输入管的开关。
优选的,所述中空筒体为圆柱形,直径为0.2-0.8米。
优选的,所述中空筒体的高度为2-5米。
优选的,所述中空筒体材料为不锈钢、铝合金或硬质塑料。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平行等间距地缠绕在中空筒体外壁,间距为2-10厘米。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具有如下优点:(1)换热效率高,与岩土体热交换空间大;(2)单位岩土体空间热量交换充分,可相对减少换热器埋设数量,从而减小占地面积并降低投资运行成本;(3)适用于所有不同地层结构;(4)可分段控制换热器内部传热媒介的流量和换热温差,达到最为高效的运行状态;(5)可分段现场安装,安装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1-输入口 2-输出口 3-换热体入口 4-换热体出口 5-连接器 6-配水器 7-进水管 8-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体;所述换热体包括两头开口的中空筒体和缠绕在中空筒体外壁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换热管入口和换热管出口分别位于中空筒体的不同两端,所述高效地源热泵换热器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换热体的连接结构。
使用时,先在地下打出深井,将换热体依次放入深井,若是使用多个换热体,每两个换热体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使多个换热体在结构组合成一个整体。每个换热体入口或出口可以与换热器输入口或输出口对应连接,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换热体串联后才与换热器输入口或输出口对应连接,实现单个换热体一个换热回路或多个换热体一个换热回路的灵活组合。换热器两端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别作为换热器的热交换介质的入口和出口,热交换介质通常为洁净水。排热工况时热交换介质温度一般为25~35摄氏度,吸热工况时热交换介质温度一般为5~10摄氏度,而地下岩土体温度通常恒定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热交换介质通过换热管在换热器进行循环,换热器与地下岩土体形成稳定温差,与地层完成热量交换。
中空筒体的长度通常限制在2~5米范围内,上限5米主要是出于方便公路运输和现场安装简便的目的,长度太长需要采用重型卡车运输,安装时则需要采用大型设备,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长度太短则显然无谓的增大安装工作量。中空筒体设置为圆柱形,截面的直径设置在0.2~0.8米,如前所述,截面面积大则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但出于运输和现有钻井工艺及钻井成本考虑,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0.8米。
各个换热体的中空筒体可以采用互相配合的柔性连接,可以使用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连接器,所述连接管两端和中空筒体两端具有互相配合的螺纹接头,使连接器两端能与两个中空筒体分别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未经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97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