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2611.9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3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威;韩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 结构 构件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结构工程实验中,通常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结构整体或者构件在各种荷载或作用下的响应,这是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结构整体或构件需要通过连接装置和实验机连接在一起。
结构构件受拉实验一般分为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两类。其一,轴心受拉的实验,一般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将构件和拉力实验机连接在一起。其二,偏心受拉的实验用来模拟构件受拉力、弯矩耦合作用的工况,这类实验一般通过设置构件和拉力机中轴线的偏心距来实现。
在结构构件偏心受拉的实际实验过程中,由于构件本身会在拉力和弯矩作用下产生轴向伸长和弯曲,因此拉力一般通过一个转动铰支座来施加。偏心距通过构件和实验装置偏心放置来实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构件两端设置不同端头,端头和构件中轴线之间有偏心距,端头中轴线和拉力机中轴线对齐;另一种是连接装置有不同偏心距的螺栓孔,构件通过螺栓和连接装置,进而和拉力机连接起来。前者需要针对不同偏心距的构件设置不同的端头,后者偏心距的变化容易受到螺栓孔径的限制,这两种方式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传力明确可靠且可调节性强的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适于与所述工程结构构件相连的连接面,所述底座上设有滑动槽;滑动刀铰,所述滑动刀铰沿所述滑动槽的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滑动槽内;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滑动槽内以限制所述滑动刀铰在所述滑动槽内的位置;拉力环,所述拉力环与所述滑动刀铰相连,所述滑动刀铰相对于所述拉力环可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将滑动刀铰位置可调节地安装在底座的滑动槽内,通过调节滑动刀铰在滑动槽内的位置,可以对工程结构构件进行轴心受拉实验或不同偏心距条件下的偏心受拉实验,该结构的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拉力环、滑动刀铰以及底座的配合,对工程结构构件传力明确可靠,测试准确性高,并且该结构可调节性强,使用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大体形成为立方形,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形成为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用于装配所述工程结构构件的装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槽设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且形成为开口向上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底座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刀铰包括: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形成为与所述燕尾槽适配的斜面;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地设在所述滑动块的上表面上;刀铰,所述刀铰设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且所述刀铰的两端穿过所述拉力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板相连,所述刀铰在所述拉力环内可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件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设在所述滑动槽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两个所述限位件的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平面且内侧面具有限位齿,所述滑动块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齿啮合的配合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工程结构构件受拉实验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底座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滑动槽贯通的第一定位孔,两个所述限位件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位置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以固定所述限位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动槽的底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滑动块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槽适配的定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力环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大体形成为U形,所述连接部上具有楔形孔,所述刀铰穿过所述楔形孔与两个所述支撑板相连;承台,所述承台设在所述连接部的上端;以及拉杆,所述拉杆设在所述承台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刀铰的截面形成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的两条边之间构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底角α;所述楔形孔形成为多边形孔,所述多边形孔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底角β,所述底角β的角度大于所述底角α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角β和所述底角α分别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对称的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26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